時間:2018-12-18 13:4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曉佳
傅濤指出,從這個現狀可以看出,危廢產業可能是階段性的產業,當甲方面臨生存難題的時候,就很難投入更多成本給末端的治理產業。當危廢產業比源頭產業還掙錢時,大部分危廢一定會消減于產生的過程中。因為,對工業危廢的產生者而言,通過生產環節控制危廢產生的能力其實更強。過去不自己做危廢處理,不僅由于專業的限制,也因為之前產業利潤很高,還不需要做后端的產業延伸。
隨著工業調整的深化,工業廢物的產生、處理、利用,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已經不允許工業危廢的產生者把更多的錢投入到末端的產業中,而是激發他們積極探索自己進行危廢處理的路徑,在工藝環節實現危廢的消納。
傅濤認為,像危廢這樣在別人田野上耕作的過渡性產業,以及技術含量并不高的產業,能夠獲得高額回報率的時代即將過去。
不能用靜態的方式分析產業,因為新時代之下所有的元素都在變化,要做的是在變化中找到不變。
其六,固廢也面臨共性環保難題。
一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平衡、充分和高質量就意味著高投入;二是政府支付難題加劇,如地下水、土壤污染治理、河流治理等等,都沒有充分的付費主體,政府沒有充分的收費通道,加之受經濟轉型影響,政府的支付能力也在下降;三是工業企業支付能力不足和缺位,歷史欠賬顯著;四是公眾支付意愿不高。
這些問題,直接帶來了效果市場和高質量增長對系統驅動的呼喚,傅濤認為,產業需要在系統優化中解決難題。對于一個公司,一個技術,一個項目的判斷而言,點上的優劣已經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系統的優劣才是成敗的關鍵。
系統驅動的固廢市場才是未來
環保領域有兩種付費方式——污染者付費和受益者付費,雖然現階段固廢產業的發展仍然需要政府來主導,污染者付費仍是主流,但受益者付費必然是未來趨勢。傅濤強調,系統化帶來的受益者付費的比重必然越來越大,我們必須在受益者空間里充分的挖掘價值,這就是傳統意義上講的資源化。如果資源不能融入到經濟循環中,不能融入到價值鏈的主流交換中,那么資源利用的價值就不會比廢棄的價值更大,資源就變成廢物。
固廢產業點上市場雖然輝煌,但是系統驅動的固廢市場才是未來。
何實現系統驅動?傅濤強調,系統驅動有三個層級:
一是更大范圍的技術集成優化,而不是點上最優。要求從固廢的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看待固廢的價值,而不是過于強調處理或者某一個環節的價值。
二是向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E20研究院在邯鄲、黃山等地的實踐發現,為解決系統化的難題,需要為地方政府和工業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也就是“五位一體”,不僅僅包括技術的支撐,還有政策扶持、公眾引導、產業導入、金融配套等服務,需要全方位的互動和協同。
三是系統化所強化的社會系統資源集聚。這種集聚就稱之為:生態鏈接效應和奇點價值效應。
“實際上,實現系統驅動需要企業思考如何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做生態環境保護。”基于此,經過三年多的調研和實踐工作,傅濤創新性的提出了“兩山經濟”理論,并首創了《兩山經濟》一書,他在書中用十幾個行業實踐案例,講述了如何幫助地方政府提供更平衡、更充分的環境服務題,以及如何助力企業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并系統介紹了四大價值規律:協同需求規律、生態供給規律、時空變現規律、循環奇點規律。
通過創新創造生態連接、占據價值奇點
現場,傅濤重點介紹了與社會系統資源集聚關聯最為緊密的兩大價值規律,即生態供給規律和循環奇點規律。
人類用創造性的勞動鏈接自然生態循環、利用自然價值
生態供給規律的提出,主要基于三個論斷:
其一,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文明,大部分的工業產品已經供大于求。
其二,萬物互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鏈接變得極其重要。傅濤指出,以前我們認為鏈接產生不了價值,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固有思維,使鏈接重生“新”的價值,計算機跟計算機的鏈接,產生了微軟和Inter,移動互聯網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產生了BAT這類的大鱷公司。
其三,生態價值。傅濤認為,在生態文明體系中,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比起地球生態價值來說,比例很小。人類勞動更大的價值在于鏈接自然界中生態循環的價值增量。
生態供給規律強調的是用創造性的勞動鏈接生態循環和社會循環的增量價值,附加于產品或服務,創造價值增量。
傅濤介紹,以百度為例,它建立了搜索引擎系統,網友既是提問者,也是回答者。在這個系統中,不斷有人提問、有人回答,價值呈指數級增長。BAT類公司都是指數級的增長,他們靠勞動鏈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循環,產生巨大的價值。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物聯網是第三層級的互聯網,正在產生新的企業巨頭。
再如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東風不是戰爭要素,但在赤壁一戰中東風卻成為關鍵要素,諸葛亮在用生態鏈接的方式作戰,把自然元素納入了“經濟對價”。諸葛亮通過觀天氣,預測鏈接到自然要素的東風,在對價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價值。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