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16 09:25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曹國憲說到,目前鄉村清掃業務已開始推進,雖然利潤比較低,但是作為國企的擔當,社會責任,首創環境義不容辭。
互聯網+收運:
早在2014年,臨猗縣人民政府與首創環境開展合作,啟動臨猗縣垃圾收儲運項目,項目包括臨猗縣14個鄉鎮375個行政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儲運,這也是首創環境應國家號召,率先將互聯網+模式引入美麗鄉村建設,開創村鎮“互聯網+垃圾收運”模式。
生活垃圾填埋:
首創環境投資建設的垃圾衛生填埋場,經過科學的規劃設計和合理的選址布局,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嚴格的管理手段,保證了后期安全穩定運營;運營中嚴格遵守技術規范,實現了填埋氣的收集利用以及垃圾滲濾液的收集處理;未來封場后的垃圾處理場仍將繼續進行維護和監測,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將收集、轉運和處理業務,以PPP模式打包交給社會資本投資和建設漸成趨勢,對首創環境全產業鏈的企業來說,是件好事,南陽三縣南水北調匯水區環衛一體化項目正是典型代表。該項目采用TOT(移交-運營-移交)方式,含24個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及配套設備設施,特許運營期30年。
曹國憲表示,南陽城鄉環衛項目,從收集到轉運、稱重計量到作業填埋的每一道工序,做到了鄉鎮垃圾箱日收集無遺留、日覆蓋無裸露,填埋場周邊無垃圾散落、無蚊蠅滋生、無異味擴散,實現了項目科學管理、規范運營。
垃圾焚燒發電:
首創環境成功實現了國際一流焚燒技術在中國本土的成熟和創新應用,通過與國際垃圾焚燒裝備提供商和技術服務商深入合作,運用國際先進的機械爐排垃圾焚燒爐、余熱鍋爐以及煙氣凈化系統相關設備進行垃圾焚燒處理,確保排放指標、噸垃圾發電量與耗電量、煙氣凈化效果以及設備完好率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
江西南昌項目是首創環境自主建設的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全年處理生活垃圾40萬噸,年發電量約1.5億千瓦時。
曹國憲說到,前不久南昌垃圾焚燒發電廠獲批擴容升級,2020年底預計投產,處理量由1200噸/日增至3000噸/日,極大地提升了南昌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對江西省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
首創環境南昌垃圾焚燒廠鳥瞰圖
有機垃圾處理:
主要分為干式厭氧處理和濕式厭氧處理,技術主攻方向是對餐廚/廚余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打造從收運到最終處理的一體化服務模式。
曹國憲介紹,8日下午參觀的寧波市世行貸款廚余垃圾處理廠PPP項目,便是干式厭氧處理示范項目經典案例(詳情請點擊1. 【項目分享】寧波市廚余垃圾處理廠項目全掃描;2. 首創環境趙磊:廚余垃圾末端處理技術分享),占地115畝,總規模800噸/日,一期處理規模400噸/日,一期工程總投資約3.2億,其中世行提供貸款1.47億元。此項目是世行在我國第一個PPP模式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同時入選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發改委第二批PPP項目典型案例,也是響應國家垃圾分類處理政策的重大舉措。
作為寧波市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寧波市資源綜合利用的環保項目及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的民生工程,寧波廚余垃圾項目的投建,對于建設生態城市、開發新型能源、促進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詳情請點擊:世行曹星:城鎮生活廢棄物的收集與循環利用的經驗分享)。
參會嘉賓參觀寧波廚余垃圾處理廠PPP項目
寧波廚余垃圾處理廠PPP項目鳥瞰圖
會上,曹國憲表示,務必將此項目做成國內餐廚垃圾標桿項目,將其建設成為優質工程、示范工程、品牌工程。
揚州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也是首創環境投資建設運營,迄今已經穩定運營2年,投資額約1.5億元,總處理規模為200噸/天,一期建成后可年處理餐廚垃圾約3.6萬噸,年產沼氣200萬立方,年用沼氣發電約120萬千瓦時,年提煉生物柴油約1萬噸,年生產有機肥料約3500噸,解決了揚州市2300多家持證餐飲單位以及學校、工廠、機關食堂等產生的餐廚垃圾問題。
揚州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
危廢處理業務:
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我國將危險廢物分為46大類共479種。其中,無機氟化物廢物、有色金屬冶煉廢物、石棉廢物、廢堿、廢酸產生量占我國危廢總產生量的59.9%。
對于危險廢物處置,通常采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兩種技術手段。對于資源含量較高的危廢,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方式進行綜合處理,將其轉變為可利用的資源;資源含量較低的危廢,目前主要通過焚燒、填埋、水泥窯協同處置等方式進行處置。
就首創環境目前的危廢布局而言,曹國憲介紹,公司主要以山東、江蘇、京津冀等工業發達的地區和城市為重點開拓區域,同時提前布局中西部地區。目前揚州的危廢處置項目已經投產建成,總投資2.2億元,項目規模120噸/日,年處置規模3.5萬噸,其中焚燒3萬噸,物化處理5000噸。揚州危廢處置項目的建成,標志著這首創環境在危廢處理行業的崛起。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