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12 10:02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
最大的挑戰是發動機。賀泓說,我們在滿足國四標準的技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后處理系統占據市場主流,半壁江山以上是國產技術。到國六階段發現一個“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他解釋說,國六階段,后處理系統重要性進一步的上升,要跟發動機系統緊密耦合成一個體系,不僅僅要讀取數據,還要相互制約。根據我們排放法規的要求,后處理系統要向發動機發指令,發現做不到。“我們引進的發動機是不完全的引進,可以生產制造,但是控制原代碼不向我們開放,沒法改進。以前我們不太關心,現在必須關心,否則后處理系統跟它配不上,在國六階段我們必須突破這個瓶頸。”
5、劉文清:環境監測技術設備發展方向有哪些?
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 劉文清
“所有的環境管理都是建立在準確的測量基礎上,大氣環境監測技術是認識、理解和最終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關鍵。”劉文清在發言中表示,我國在監測技術領域實現進行了長足的發展,但還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他認為,可靠性應該是國產儀器競爭的核心所在。“談性能指標,我們跟國外差距并不是很大,問題就是可靠性,就是平均故障發生間隔時間。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可靠性問題,就可以在儀器水平上縮小差距。”與此同時,硬件具備、數據拿到以后,怎么樣分析也是挑戰。分析的方法和軟件,是發達國際監測行業的核心內容。
劉文清認為,監測技術領域下一個方向是“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加智慧環保。另一個方向是更高的精度,更大的范圍,更加實用小型化等方面。對于影響國家環境安全、涉及重大國際環境問題和履約環境戰略的領域,國家急需用監測數據支撐;另外生態環境改善、人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涉及的環境監測技術和系統開發,還有基載、機載、環載和星載平臺的環境監測技術與系統研發,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劉文清說,實際上至今沒有一個單一的技術滿足衡量污染物監測的多種需求,每種技術都有特點和限制,不同的監測平臺,實際上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發展更高的精度,更多成分,更大范圍,更實用的多平臺環境監測技術,才能滿足變化的環境需求。
6、李廣賀:場地修復產業如何應對面向未來的全面提升?
清華大學分室教授 李廣賀
李廣賀在演講中表示,場地污染修復已經是發展最快的環保產業板塊,不過和國外先進成熟產業形態,還有不少差距:技術裝備研發能力和自主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非常大的差距,修復市場核心技術裝備材料基本上以進口為主;國外處于技術應用階段,我們處于技術研發階段;我們仍然是粗放聯合的技術為主,發達國家進入到原位和聯合修復為主的方式。
針對整個場地修復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他表示有一些發展方向值得關注,包括生態環境和健康安全、風險管理、系統監管、大數據監控網絡構建、資源化安全利用等方面,為我們科技發展提供了相應思路。
在核心技術和裝備層面,設備化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尤其是成套重大裝備工程化應用要有非常大的提升。包括原位勘探、高精度監測、快速探測和智能化修復,物聯網、大數據將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監管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李廣賀說,土壤修復產業未來發展一定是全產業鏈,不是小而全的過程,要形成工程咨詢、材料生產、裝備加工、工程修復、工程監理完整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要有前瞻性、原創性和戰略性裝備研發。
總體上來講,場地修復行業應該逐漸進入到中期發展階段,標志性指標應該包括: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完善的技術標準,技術設備和材料的工程化應用,規范化實施;研發技術的轉化率要達到50%到60%,現在只有10%到20%左右;有一批污染防治標志性工程,推動和促進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