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15 09:40
來源:JIEI創新實驗室
作者:晨曦重名
2018,也許會是環保行業難以忘記的一個時間節點:
在這一年,史上最高規格環保大會召開,環境保護部上升為生態環境部,污染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再加上嚴厲而常態化的環保督察,行業大環境持續向好。
但也就在這一年,一場空前的資本寒冬席卷環保企業,融資渠道萎縮、融資成本急升。其中,民營環保企業受傷最重,一些苦苦掙扎,一些已經開始斷臂求生。
在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里,民營企業只能靠求新、求變,靠“人無我有、人有我牛”去贏取發展空間。對民營環保企業而言,眼下的危機也許也會是重新出發的時機。
我們相信,繼續保有或承襲了改革進取精神的環保企業,他們的未來不會被輕易扼殺。
融資受限,金融機構突然變臉
“說實話,一開始大家都沒把幾家環保企業遇到的債務違約或發債失敗當回事兒,以為就是擴張過快、或者財務管理能力差的企業遇到的個案。”
可是當越來越多的民營環保企業,在銀行那里提不出錢,利率提的再高發債也少人問津,資金鏈幾近斷裂,資金池見底的壓力越來越大時,當一些商譽較好的行業優等生,集團副總也要把精力用在跑銀行貸款上時……
大家才認識到,行業的個別事件,撞上了強監管、緊信用、去杠桿的金融大環境,間接促成了一股對民營環保企業融資融券的冰風暴。
事實上,并沒有哪個公開文件白紙黑字寫著,限制對民營環保企業的信貸和發債,但環保企業在和金融機構越來越不順暢的交往中,卻是真切感受到類似潛規則的存在。
很多經營正常、商譽良好的企業,想不通自己在銀行等金融機構那里的待遇怎么下降得這么快,幅度這么大:
嚴格項目貸審核。完全比照房地產行業,要求四證齊全(《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開工許可證》))。但這些證,環保項目往往在運行后幾年都未必能辦齊。
正常貸款審批周期大幅延長。
已經確定的授信,企業去提額度,銀行拒絕,不解釋。
發債利率高,難度大。
“目前遇到的情形不是一下子讓所有企業沒錢了,而是完全無法預測下一筆融資什么時候能到,能到多少。但企業之前的貸款,還款安排卻非常確定。一段時間以來,根本無心拓展業務,就是等錢來填充空虛的資金池。”有知名環保企業表示。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環保融資成本已遠高于行業平均收益。特別是民營環保企業,一直以來,資金成本就在高位運行,眼下更是變本加厲。
上述企業透露,行業平均號稱收益率為6%,但絕大部分達不到,在一些項目上我們內部確定真實的競標收益是4%。但現在即使少數還能融到資的企業,拿到的利率也都在8-9%,這樣的融資,無異于飲鴆止渴。
而對不少承擔地方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企業,現在的情況可謂是加心餅干:
一方面,資金池壓力巨大,有的甚至面臨枯竭;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應對環保督查、回頭看,還要求抓緊建設甚至提前工期,再加上不斷陸續到期的還款,一時間,資金問題已經從民營環保企業的日常煩惱,成為其不可承受之重。
影子銀行沒了,民企最受傷?
對這種民營環保企業融資的“速凍”模式,銀行方面表示:這不是針對哪個行業、哪家企業,目前大政策環境下,整個融資都比較艱難。再加上違規舉債終身追責的規定,大家都會更加小心。
確實,銀行對民營環保企業并沒有額外設立什么門檻,不少審批要求以前就有。比如四證齊全才符合貸款標準,只不過以前可以酌情放寬,通過各種非標、類信貸產品等表外融資的方式去支持。
這部分融資被稱之為影子銀行,主要支持平時難以符合表內融資審批要求的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
但根據今年4月央行等部門出臺的資管新規,監管機構要求金融機構嚴格清理非標業務以防范風險,意味著這個渠道基本斷流。
這部分涉及的融資體量大概是多大呢?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信貸總規模約120萬億元,而表外部分大概是65萬億元。而表內的一部分融資以前也要通過表外的產品去實現。
因此,總共算下來,信貸渠道有超過三分之一受到影響,而這個部分,是民營、中小微企業主要的信貸資金來源。
資金量少了,融資急剎車,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民營企業。而由于環保企業抵質押物相對缺乏等自身特點,以及近年來高杠桿率擴張,成為銀行嚴控風險的重點行業。兩種因素疊加,民營環保企業成為重災區。
對此,吳曉求曾表示:原來并不算太違規的渠道被我們切斷了、收窄了,金融創新一定程度上異化了。中國民營企業在金融正規渠道很難得到資金,相當多的是通過非傳統渠道獲取資金,成本比較高。不少創新渠道已收縮或關閉了。風險似乎控制住了,但卻極大損害了效率。這是有疑問的。
決策層也已經意識到急剎車帶來的副作用,近期隨著資管新規細則的出臺等,有釋放一些回暖和緩和信號。而近期,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與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專委員會聯名“上書”,請求政策層予以重視和考慮。
但企業界也必須清醒意識到,政策并無可能開倒車,去杠桿將堅定推行,7月31日的政治局會議已明確傳達上述信號。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