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3 09:29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設施項目。
1. 培育畜禽糞污利用第三方服務能力工程。扶持全區20個非國家級畜牧大縣建設一批抽糞專業合作社等第三方服務機構,為養殖戶糞污處理、種植業使用有機肥等提供服務。支持購置糞污抽取、運輸和噴淋等設備設施,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機制,提升縣域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覆蓋面。2018年重點研究總結玉林市福綿區第三方服務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經驗,形成政策支持模式。2019年、2020年分別在10個非國家級重點項目縣扶持建設一批抽糞專業合作社等。(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廳。責任單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等;設區市人民政府)
2. 實施農村有機垃圾沼氣化處理工程。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及農業畜禽糞污沼氣化處理工程,以村為基本單元,以農業流域、種養結合區為重點,以點帶面,構建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村有機垃圾生態處理模式,助推農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2018年,全區新建中小型沼氣工程150處,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3處,農村有機垃圾戶用處理沼氣池4000戶,沼肥管道化集中供給和沼肥深加工示范10處。2019年,全區新建中小型沼氣工程300處,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3處,農村有機垃圾戶用處理沼氣池6000戶,沼氣池管網提升改造2萬戶,農村沼氣鞏固提升工程試點補貼5萬戶,沼肥管道化集中供給和沼肥深加工示范20處。2020年,全區新建中小型沼氣工程300處,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3處,農村有機垃圾戶用處理沼氣池5000戶,沼氣池管網提升改造2萬戶,農村沼氣鞏固提升工程試點補貼10萬戶(含2019年5萬戶),沼肥管道化集中供給和沼肥深加工示范20處。(牽頭單位:自治區林業廳。責任單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等;設區市人民政府)
(五)生態涵養設施項目。
1. 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逐步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退化濕地恢復、濕地生態效應補償機制、濕地生態紅線、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和動態監測預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加大我區濕地保護修復力度,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健康。2018年,在全區5個國家濕地公園或濕地類型保護區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19年,在全區6個國家濕地公園或濕地類型保護區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20年,在全區5個國家濕地公園或濕地類型保護區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牽頭單位:自治區林業廳。責任單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等;設區市人民政府)
2. 實施自然保護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全區9處自治區級林業自然保護區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管護站點、巡護道路、標識標牌、防火設施、資源監測等方面的保障能力。2018—2020年,每年分別在全區開展3個自治區級林業自然保護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牽頭單位:自治區林業廳。責任單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等;設區市人民政府)
(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設施建設工程。通過整合優化、改建新建設施等方式,加強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輻射、生態狀況等要素的環境監測能力。2018年,新增酸雨自動采樣儀、近海在線監測儀等監測設備,新建小型水站。2019年,新增大氣監測立體走航觀測車等監測設備、新建地表水小型水站、地下水水質監測站、近岸海域自動監測站以及地面觀測站等各類監測站點151個,推進土壤樣品庫總平配套工程建設。2020年,新建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背景站、大氣沉降監測站點、地表水小型水站、地下水水質監測站、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以及地面觀測站等各類監測站點213個。此外,購置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危險廢物等大型監測分析儀器設備。(牽頭單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責任單位: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等;設區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各牽頭部門要根據本作戰方案認真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落實措施和年度工作細案,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加強對項目實施的指導、督促、協調。各市、縣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明確部門職責分工,細化工作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確保項目建設各環節有人抓、抓到位、出實效。自治區牽頭部門每季度將工作進展情況統一報送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由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匯總后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
(二)簡化審批流程。全區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綠色通道”,各相關單位要按開工時間倒排前期工作進度,相關部門要優化工作程序,采取聯合審批、多評合一等多種方式,加快推進投資許可、規劃選址、用地預審、環評審批等前期工作,盡量縮短評估周期和審核周期。要進一步強化自治區、市、縣三級前期工作經費保障,確保前期經費需求。
(三)加大資金籌措。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部門要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銜接,最大限度地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全面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對采用PPP模式建設的項目,自治區財政按照項目規模給予一定比例的獎補資金。各相關部門按照來源不變,各負其責的原則,高效整合部門專項資金,優先支持行業污染治理項目。全區各地各部門要區分政府和企業責任,督促相關企業等責任主體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低成本、中長期的有關專項貸款投向項目建設。
(四)創新體制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設施的管理運營機制積極探索創新。鼓勵各地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實行一體化經營,避免“供水賺、污水賠”、“城市賺、農村賠”的局面。加快推進鄉鎮集中供水設施建設,盡快推動實施鄉鎮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費與自來水費綁定征收。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的農戶繳費制度,鼓勵在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保障運營單位獲得合理收益,并建立財政補貼與農戶繳費合理分攤的機制。鼓勵各地使用農村閑置的沼氣池消納處理部分生活污水,充分發揮沼氣池的經濟和環境保護效用。創新園區建設運營新模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專業化園區運營商,推進建設專業園區,引進有產業鏈整合運營能力的龍頭企業、商(協)會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建園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