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03 08:48
來源:海南省政府
(二)開展廁所糞污治理,推進鄉村廁所革命。按照《海南省“廁所革命”三年行動方案》,將“廁所革命”作為基礎工程、民生工程來抓,2018—2020年,所有鄉鎮至少參照《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新建或改造公廁1座,所有行政村配建公共廁所(含附屬式公廁),創建椰級鄉村旅游點所在村同步建設公廁并達到旅游廁所標準,每年分別完成20%、35%、45%的任務量。鄉鎮政府、村委會辦公區附屬式廁所應對外開放,并設置標識引導。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完成24.85萬戶農戶廁所無害化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2018—2020年每年分別完成20%、35%、45%的任務量。加強農村新建住房和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無害化衛生廁所配套建設,以及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集貿市場等無害化衛生公廁建設。嚴格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規范》(GB19379-2012)實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按照《海南省公共廁所管理及保潔服務標準》(DBJ16-2010),完善公廁標識引導體系,加快“互聯網+”公共廁所建設,推廣城鄉廁所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應用。加強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
(三)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全省農村生活污水產生區域特征,因地制宜將全省農村劃分為污水處理廠輻射區和分散處理片區。編制實施《海南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規劃(2018—2020年)》,對污水處理廠輻射區和分散處理片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提出治理要求。市縣(區)及鄉鎮街內的市政污水處理廠輻射區內的農村生活污水,應通過市政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著力推進小城鎮污水治理,到2020年完成173個鎮及部分農場、林場場部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推動污水管網向周邊農村延伸覆蓋,2018—2020年每年完成15%、40%、45%的任務量。分散處理片區農村生活污水分為三類區域,針對所處排水區域的水質目標,選擇合適的污水處理技術。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根據排水去向和用途參照相關國家標準執行,其中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參照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農田灌溉用水參照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漁業用水參照執行《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景觀用水參照執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到2020年,基本完成2698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其中,2018年完成540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2019年完成944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剩余1214個行政村(居)及其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容村貌。全域推進綠色村莊建設,按照尊重自然、黃土不露天、不過度硬化的要求綠化村莊。實施農村公路“六大工程”(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窄路面拓寬工程、縣道升級改造工程、生命安全防護工程、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工程、旅游資源路工程)建設,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村內道路同步建設排水系統,到2020年,基本解決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和農戶庭院環境,到2020年,完成村內廢舊設施和老舊廣告牌拆除清理,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對無人居住的破敗房屋,組織戶主自行拆除,恢復綠地或發展村莊第三產業。加強村莊規劃設計,提供建房設計圖紙,引導農村建筑風貌提升。加大宣傳和投入,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動在村莊主要出入口、主干道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公共照明設施。
(五)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市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對重要生態紅線區內的村莊,逐步實施退出機制,并加強生態修復。按“多規合一”要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到2020年實現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全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機制。簡化農村垃圾分類設施、公廁、污水處理設施用地和建設審批程序,按照村選址、鄉鎮審核、市縣審定的原則進行項目選址和建設。嚴格執行農村住房“逢建必報”制度,做好村莊風貌管控。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形成依規有序建設機制。
(六)完善鄉村整治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鄉鎮黨委、政府以及市縣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的責任,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管護長效機制,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將農村公路、公廁、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管理經費納入市縣預算,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村民培養成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三、發揮村民主體作用
(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積極發揮“一核兩委一會”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作用。明確“兩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職責,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和“兩委”核心作用,強化黨員意識、標桿意識,廣泛開展鄉風評議活動,引導農村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鼓勵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開展村莊環保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運用“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并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權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依法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途徑,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清潔有序、健康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將農村環境衛生、古樹名木保護、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2018年底前,完成所有行政村村規民約制定、修訂和實施。將是否制定、修訂和實施村規民約納入“兩委”考核制度。制訂獎懲制度,明確村民維護公共環境責任,庭院內部、房前屋后環境保潔整治由農戶負責,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村內道路、村內公共空間及村莊周邊等保潔整治由村“兩委”負責落實,鼓勵由村民投工投勞解決。鼓勵村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參與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