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22 11:08
來源:南通市人民政府
(三)戰略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出臺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戰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全面指導。省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水利廳聯合印發了《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對全省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按照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與《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方案》要求,我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促進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保護提供了有利契機。“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三河三行業”整治、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等深入開展,為推動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增添了新的動力。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日益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合力逐步形成,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凝聚共識、協同發力奠定了社會基礎。
總體來看,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挑戰與機遇并存,要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全面推動大保護,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染治理的難點重點為突破口,以“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三河三行業”整治、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為主要抓手,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建立健全長江生態環境協同共保機制,努力把長江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廊道。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從長遠利益出發,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壓倒性的位置,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自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和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統籌協調,系統保護。以長江干流為經絡,以山水林田湖草為有機整體,統籌水陸、城鄉、河海,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系統推進大保護。
突出重點,綜合施策。針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飲用水水源環境風險大、環境容量偏緊等突出問題,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布局優化調整,嚴格控制城鎮周邊生態空間占用,科學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加強退化水生態系統修復,加大危險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力度,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深化河網地區水污染治理及大氣污染治理。
強化底線,嚴格約束。確立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強化生態環境硬約束,確保長江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壞。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流、區域、產業,實施更嚴格的管理要求。
改革創新,科技支撐。針對長江經濟帶整體性保護不足、累積性風險加劇、碎片化管理乏力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體制改革,形成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共抓、共管、共享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生態環保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效支撐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重點工作。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升,河流、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建設和諧長江。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全市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46億立方米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至50立方米/萬元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2立方米/萬元以下。
——建設健康長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增強,生物種類多樣,自然保護區面積穩步增加,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提升,主要河流生態評價優良率達到7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46.4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建設清潔長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全市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4.2%,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消除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
——建設優美長江。空氣環境質量總體改善,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20%以上,AQI達標率達到73.7%。主要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建設安全長江。涉危企業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基本健全,區域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到2030年,水環境質量、空氣質量和水生態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三、進一步推動水資源保護與科學利用
突出節約優先,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強化水資源總量紅線約束,促進區域經濟布局與結構優化調整,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增強供水調控和保障能力。
(一)嚴格用水總量與強度雙控
實行用水總量管理。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覆蓋市、縣行政區域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嚴格取水許可管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到2020年,全市用水量控制在46億立方米內;到2030年,用水總量控制在46.45億立方米以內。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