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28 09:50
來源:環保部
至于為了落實兩個15%采取什么措施,剛才中青報記者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了,我把幾個數據快速說一下:第一,清理整頓了6.2萬家涉氣的散亂污企業;第二,完成了394多萬戶的電代煤,氣代煤;第三,徹底淘汰了5.6萬臺燃煤小鍋爐;第四,環渤海港口的運煤大卡車全部停止運行;第五,一些企業在進行錯峰生產;第六,5萬多家涉氣的企業全部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清單,當然還有更多的措施。最關鍵的是,這些措施得到了落實,發揮作用的是出臺量化問責辦法。剛剛公布第一例案例,就是因為錯峰生產沒有得到落實。問責有兩類,一類是任務型,一類是結果型,完不成都要問責。謝謝。
新華社:去年,環保部采取了強化督查等一系列強有力的環保執法行動,雖然取得成效,但人們也擔心這種“運動式”執法能夠維持多久?請問,如何才能建立環境執法長效機制?
劉友賓:最好的長效機制就是嚴格依法辦事。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更不是“一陣風”,它本身就是長效機制的具體體現。
2017年,環境保護部啟動了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強化督查實施以來,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2萬家“散亂污”企業、6.4萬臺燃煤鍋爐、8919家錯峰生產企業及清潔供暖改造等4本臺賬;截至2018年2月底,28個督查組對21萬個企業(點位)進行執法檢查,發現各類涉氣環境問題3.6萬個,督辦突出問題2萬件;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納入應急預案的企業從9000多家增加到五萬多家,極大地減輕重污染天氣的影響,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也有效保障了《大氣十條》的圓滿收官。
強化督查是環境執法的有益探索和實踐。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被人們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社會各界對環保法的實施寄予厚望,希望環保法“長出鋼牙利齒”。可以說,強化督查正是新環保法長出的“鋼牙利齒”,新環保法賦予環境執法的權力和手段得到比較充分的運用,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對打擊違法排污、改善空氣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強化督查至少有三個特點:
一是突出執法重點。在區域上突出京津冀及周邊這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在時間段上聚焦于秋冬季這個特殊時段,在行業上緊盯涉氣“散亂污”企業。
二是提高執法效率。通過異地執法,交叉執法,優化執法方式,調整執法策略,既讓環境執法人員互相學習,也有效破解了地方保護主義。強化督查使用網格化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執法精準度。
三是切實傳導壓力。強化督查的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環環相扣,較真碰硬,咬定青山不放松,嚴肅責任追究,有效地震懾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強化督查積累的有益經驗,可復制,可推廣,相信在今后的環境執法中這些好的做法一定能夠得到繼續推行,用環境執法新常態促成環境守法新常態,捍衛法律威嚴,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環境質量獲得感。
劉炳江:第一個問題我稍微補充一下,理論上說污染越嚴重、治理任務越重的地區越應該配置更多、水平更高的執法人員,即執法資源的優化配置理論。目前,還不是根據質量改善要求和治理任務的繁重程度來配置執法人員。去年的強化督查,調集5600人是執法人員的優化配置,實際是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是一次理論的實踐應用。
另外,打攻堅戰就要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大家都知道扶貧攻堅戰有駐地工作隊,什么時候脫貧什么時候撤。6.2萬家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為什么長期得不到解決,5.6萬臺燃煤鍋爐為什么一直淘汰不了?環保部深深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次就是一竿子插到底,督促徹底清理干凈,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建立長效機制的探索。空氣質量不改善,這種方式會成為一種常態。另外,環保部現在的做法不像以前大撒網執法,而是一年確定幾個重點任務,不干則已,一干就干到底。
第二個問題說這一輪的污染是不是有所放松,我現在還沒看到數據。如果你回顧過去的情況,每到季節交換的時候,都容易出現重污染過程。雖然說有的城市可能會感覺前5個月改善的很好,后面1個月不怎么改善也能完成既定目標,可能個別地區會有所放松,但總體上不會放松。中央布置了打贏藍天保衛戰,“2+26”城市又有空氣質量改善的新目標,如果現在放松,全年的目標可能就完不成。
鳳凰衛視:為治理空氣污染,環保部組織大規模督查執法活動,效果很好,但是民間有一些說法認為,一些企業停產限產遭受的經濟損失過大,是不是我們付出的經濟成本、人力的代價太大了?如何平衡治理污染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劉炳江: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斷過,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論。我想大家都感覺到2017年是環保執法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力度最大的一年。在如此大的執法力度下,中國宏觀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表現怎么樣,這里我給大家共享一組數據。看待環境與經濟問題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從宏觀上看,從整體上看,從長遠來看。2017年全國工業生產增速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的態勢,呈現企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出現積極的變化,這是第一個結論;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同比回升3.7個百分點,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五年的下降態勢,大家會認為受沖擊最大的是鋼鐵行業,統計顯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了4.1個百分點。我想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大家一目了然。
據統計局對全國574種主要工業產品實物產量統計,2017年產量實現增長的數量為408種,較2016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從企業的利潤看,2017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同比增長21.9%,增速較上年提高了13.4個百分點。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對經濟造成了大的損失,那么宏觀上看這些數應該都是負的,而事實上恰恰相反,都呈現的是大幅度增長,企業利潤率大幅度增長,產能利用率明顯改善。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