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09 10:49
來源:中國水網
近日,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將集中力量整治“城市病”,使城市面貌發生重大改觀,讓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建設走上集約、節約、生態發展的軌道。具體詳情如下: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7年12月31日
湖北省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順應新時代城市建設工作要求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扎扎實實辦一批貼近人民群眾需求的大事、實事,補上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中的“短板”,推動解決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城市建設綠色發展補“短板”三年行動。特擬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從我省城市建設階段性特征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強化“生命共同體”理念,著眼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解決具體問題為提質提效的著力點,集中力量破解一批事關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的突出問題,整治“城市病”,踐行新理念,扎扎實實補上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短板,推動城市建設轉型升級。
二、行動目標
通過三年努力,全省城市(含各市州城區、直管市城區、神農架林區松柏鎮、縣城,下同)復雜水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各類廢棄物得到收集和處置,海綿城市理念和綜合管廊建設在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中得到廣泛應用,所有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全部達標,公共廁所按標準全部布局到位且管理規范,公共文化設施按標準配套并得到合理利用,所有城市歷史文化建筑全部實行清單管理,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得到較大面積推廣,城市面貌發生重大改觀,城市建設走上集約、節約、生態發展的軌道。
三、重點任務
(一)統籌推進城市水環境治理。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所有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建成一個以上備用水源;存在安全隱患的二次供水設施得到改造;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每年穩定在98%以上,水質100%達標,縣(市、區)城市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每季度向社會公布。每年完成地下老舊管網改造20%以上,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大力實施雨污分流,全力推進截污納管,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95%以上,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城區所有湖泊均要有專項保護規劃和一河(湖)一策,實施紅線藍線管控,河湖面積不縮小,水質不下降,防洪能力不降低。統籌考慮河、湖、岸、植物、生物等生態要素,防澇、治污、生態一起抓。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實施城市節水綜合改造,創建節水型城市。對城市易澇點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進行改造,城市排澇能力比2017年提高30%以上,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二)著力加強廢棄物處理處置。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力爭做到全過程網上監測,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地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其他地方達到20%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地級市達到90%,縣級市達到75%,縣城達到60%以上。加強餐廚油煙集中治理,政府機關、公共設施、酒店賓館、小餐飲集中點餐廚油煙做到集中收集處理,新建小區要將油煙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要求納入規劃條件,嚴格控制露天燒烤場地,對環境影響嚴重的要及時整改。市、州、直管市城市餐廚垃圾合理利用和處理率達到70%以上,垃圾焚燒發電廠市州、直管市全覆蓋,各市、州、直管市都要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落實建筑施工揚塵防治責任制,達到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標準。
(三)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把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納入規劃條件和項目審查環節,嚴格落實到位。新編城市規劃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指標。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積極推進水系連通流動,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進老舊公園提質改造。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的要求和標準。完成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制定各專業管線年度建設計劃,并與道路建設同步實施,杜絕“馬路拉鏈”現象。編制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推進地下空間“多規合一”。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2020年,城市新區新建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30%以上,城市道路綜合管廊配建率2%以上。
(四)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提倡“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推行“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著力提高支路網密度,加強道路微循環,城市建成區路網密度達到規劃要求。改善各類交通方式的換乘銜接,公交車覆蓋半徑適應城市需求,城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分擔率提高10%以上。打造連續成網的慢行系統,新建主次干道必須設置獨立的非機動車道,老城區通過改造升級,實現非機動車出行的連續性。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各地2018年要編制完成停車專項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2020年完成規劃建設任務。停車場充電樁配置率10%以上。
(五)提升園林綠地建設水平。劃定城市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推動城市集約節約發展。優化城市綠地布局,留出城市風道、綠廊,構建完整連貫的綠地系統,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城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設市城市不少于14.6平方米,縣城不少于11.4平方米,老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于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以上。設市城市至少建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水、氣、電等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防災避險公園。城市的受損山體、水體、工礦廢棄地、垃圾填埋場得到有效修復。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