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8 14:1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艷茹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報告深刻回答了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諸多新的重大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成為我黨在新時代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
在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看來,綠色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15次提及“綠色”,4次提及“綠色發展”,對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綠色發展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都作了詳細論述,可以看出中央對綠色發展的重視。近日,在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中,趙華林結合我國城市演化及綠色發展過程,向與會人員分享了其對“城市綠色發展”的思考。
一、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城市綠色發展方向
趙華林認為,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許多關于綠色發展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歷次全會都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十九大從戰略高度強調和明確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漫長的城市化進程,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占有和改造的過程,也是人類對自身發展支持系統認同與適應過程。城市發展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認識和建設城市的方式。中國城市化經歷了一個以速度擴張、數量增長為主的發展時期。目前,中國已經正式進入了城市主導型社會。伴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遷,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為中國城市發展帶來了巨額的“人口紅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盡管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主要建立在環境承載嚴重壓力基礎之上,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使有限的自然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日漸削弱,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日益顯現,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推進城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不僅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方向,也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綠色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理論體系新境界,為中國城市綠色發展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地回答了新時代怎么樣認識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的時代課題,并根據新的實踐對綠色發展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因此,新時代做好城市綠色發展要深入領會、堅決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的思想,深刻認識新時代城市綠色發展思想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深刻地認識新時代全球、全國城市綠色發展的歷史變化,牢牢把握綠色發展實踐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放眼全球,轉變城市發展的模式,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二、綠色發展是高效可持續的發展
趙華林認為,綠色代表了健康、自然,綠色發展,是環境、資源承載力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歷史實踐告訴我們,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需要不斷的推進演化。近幾十年來,人類對發展模式就有著一系列的綠色反思。
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一脈相承的。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在《綠色經濟的藍圖》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一詞,并將綠色經濟等同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并從環境經濟角度深入探討了通過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2008年經濟危機各國、各國際組織都給出了應對危機的方案,其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了“綠色經濟”概念:“我們要克服金融危機、拉動經濟,又要可持續的發展,一定要走綠色經濟的道路?!?009年,經濟合作組織發布《綠色增長宣言》、2010年歐盟出臺《歐盟2020》,都將綠色發展作為提高區域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美、日等發達國家陸續出臺綠色發展戰略規劃,力圖通過科技、產業創新推動向綠色轉型,走出危機。
目前,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環境與發展領域新的趨勢和潮流。一個普遍的認識是推動綠色發展,從短期來看,可以迅速拉動就業、振興經濟,還能有效調整經濟結構,理順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從長期來看,更有利于可持續的、廣泛的增長,避免了危機的重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以經濟、社會、自然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與理念高度一致,都是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得的發展模式,同樣強調發展的公平性、可持續性和發展性。可以說,綠色發展,關鍵是發展,是一種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其核心將資源環境視為內生的增長因素,通過轉變發展的動力機制和方式,用科學綠色的理念、智力、資本、技術、制度來實現高效率、高水平的發展,用高質量發展成效來增強綠色發展能力,解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關系,依此來實現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型,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并促進人類共同、協調、公平的持續發展模式。
三、城市綠色發展的時代內涵
趙華林認為,城市綠色發展是以提升生活質量為核心,在尊重、保護和高效利用資源環境基礎上,更多、更好、更節約、可持續地創造經濟財富、增進社會福祉的發展模式。要實現城市綠色發展,需要處理好四組重要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趙華林回憶:“以前我去美國開會的時候,發現華盛頓周圍有很多原始森林。那個地方要是把森林砍了建工廠,地理上離首都非常近,經濟發展會特別好。但他們沒有開發,他們認為城市以外的森林決定了城市內的環境質量。要想城市環境好,就得把周圍治理好。”伴隨城市化加劇,人口的增多和生產力的進步,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思維日益明顯,自然往往成為人類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地位不斷被弱化,人類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破壞著地球生態系統。趙華林認為,城市綠色發展有兩個含義:“第一,未來發展要以綠色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將來新技術的應用、新能源、3D打印、人工智能等等新的模式,新發展一定要綠色;第二,過去的傳統產業要進行綠色化改造。這兩個方面都兼顧到了,綠色發展就能落地了。”二是經濟與社會的均衡發展。綠色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增長需要摒棄“增長高于一切”的觀念,但沒有必要放緩增長的過程,過分強調“零增長”。城市的綠色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經濟增長,強調質量而非僅僅是物質擴張,保持經濟繁榮穩定,特別需要鼓勵城市通過產品、技術、文化、商業模式和制度上的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所做的努力。同時,城市發展不能犯“增長狂熱癥”,僅僅關注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率等經濟數據,而忽視經濟增長背后的“經濟增長的代價”和社會福利損失。三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城市是一個空間上的利益綜合體。從各利益主體的角度來看,城市公共部門負責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企業創造并提供私人產品及服務,個人和家庭提供要素同時需求產品。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公共部門、企業、個人、家庭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城市綠色發展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努力在平衡這些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城市整體利益,其核心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四是處理好城市與國家的互動關系。城市發展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城市是國家經濟增長不可替代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與世界經濟發生往來的橋頭堡,是國家之間競爭的空間主陣地。而城市置于國家之中,國家是城市發展的最大腹地和支撐,城市發展深深被國家發展狀況、國情條件和發展戰略所影響。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要高度重視城市與國家的關系。在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過程中,要體現城市自身對國家綠色發展的帶動力和影響力,要充分考慮國家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兼顧城際、城鄉發展,實現城市與國家的共同繁榮進步。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