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02 09:59
來源:中國水網
實施擴大消費十大行動等舉措,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熱點消費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40%左右。
重大改革試驗加快推進。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海絲核心區,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更加緊密,新增對外投資額年均增長1.2倍,臺閩歐國際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自貿試驗區推出創新舉措11批285項,其中全國首創103項,新增企業數、注冊資本分別是掛牌前的4.3倍和6.3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成為全國典型案例,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融資租賃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建設扎實推進,對臺先行先試步伐加快。福州新區積極創新管理方式,濱海新城建設提速。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特色園區、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
關鍵環節改革實現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2725項,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精簡50%以上,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省市縣鄉四級權責清單實現全覆蓋,90%以上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推行。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扎實推進。國企國資改革進一步深化。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全國樹立了標桿。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保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明醫改經驗在全國推廣。
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籌備和服務保障任務圓滿完成,“金磚+”效應逐步顯現。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外貿優進優出,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實施精準招商,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6.2%。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額年均增長32.8%。積極推進閩臺經濟社會融合發展,43家臺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實際使用臺資74.5億美元,閩臺貿易額2377.6億元人民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媽祖等祖地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出臺支持臺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舉措,在閩工作生活臺胞超過15萬人。海峽論壇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向金門供水工程海底管道施工全部完成。閩港閩澳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外事、僑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援藏、援疆、援寧等扎實推進。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創新支撐作用持續提升。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高新技術企業從1638家增加到3054家,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建立以“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新機制,實施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政策,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3.9%。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6·18”累計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7萬項,技術合同交易額累計367.6億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機院海西分院、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等相繼落地,建成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600個。“數字福建”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慧化”融合發展新階段,信息化綜合指數居全國第6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第7位。
產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上工業增加值從7810.8億元增加到12146.8億元,千億產業集群從5個增加到11個。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項目落地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累計完成技改投資22075億元,年均增長17.5%。海洋生產總值從5181億元增加到9200億元。服務業發展動力強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4.6個百分點。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2%。率先實施“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旅游總收入增長1.6倍。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超過4萬億元,直接融資超過萬億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增強。
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加快發展,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已有5個產值均超千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1%,糧食總產量每年超過650萬噸,“菜籃子”產品豐富、品質提升、保障有效。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高效設施農業19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45萬畝。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連續18年實現全省耕地占補平衡。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9%。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農村電商、產銷聯盟、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壯大。
(三)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強化責任落實,建立產業就業、資產收益等穩定脫貧機制,“造福工程”累計搬遷87.9萬人,脫貧110萬人,基本完成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從3.8%下降到0.02%。實施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籌集2.4億元為因病致貧返貧的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再增加一道保障。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面貌明顯改善,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改善。全省民生相關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每年均超過七成。省級財政累計投入801.9億元,完成1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就業保持良好態勢,5年新增城鎮就業319.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01.1萬人。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兜底保障政策惠及652.7萬人。48萬戶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20萬戶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提前整體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92%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入學公辦學校,現代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持續推進,3所省屬醫院與國家高水平醫院“一對一”合作共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8.3萬張,疾病預防控制進一步加強。全面兩孩政策平穩實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覆蓋率達99.4%。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成功承辦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晉江成功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持續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不斷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