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23 11:18
來源:湖北人民政府辦公廳
(三)構建合理的資金保障與分擔體系。通過財政分級投入、社會資本參與、垃圾處理費收取等多種途徑,提高資金保障能力。省級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各市州縣人民政府要將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運行與維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設施建設標準和保潔員工資水平。鼓勵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垃圾轉運站、運輸車輛、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建立垃圾處理農戶繳費制度,加大收取力度,用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
(四)加快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根據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規劃,強化縣域統籌布局,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充分考慮一定區域內(可跨行政區)垃圾處理設施共建共享,發揮現有設施的富余能力,避免重復建設和投入。原則上鄉鎮不單獨建設處理設施,鄉鎮、村生活垃圾統一轉運到縣級終端設施處理。山區、人口居住分散地區和距縣級處理設施超過50公里運距的,可根據需要布局區域性垃圾處理設施,選址應遵循交通相對便捷、區域聯系緊密、社會穩定風險小的原則,合理確定服務半徑。采取焚燒處理工藝的,必須安裝自動監測系統與超標報警裝置,所在城市應規劃建設焚燒飛灰集中安全處置場所。采取衛生填埋工藝的,應配套建設垃圾滲濾液、填埋氣體等收集和處置設施。
(五)加快建設垃圾收運設施。建立完善垃圾收運網絡,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收集和轉運方式,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相銜接的收運系統。垃圾運輸應當采用全密閉自動卸載車輛,具有防臭味擴散、防遺撒、防滲濾液滴漏功能,安裝行駛及裝卸記錄儀,防止運輸過程中產生二次污染。每個鄉鎮至少建有1座符合標準的垃圾中轉站,全面取締敞口垃圾池。逐步提高轉運設施及環衛機具的衛生水平,不達標的要限期整改。普及密閉運輸車輛,有條件的應配置壓縮式運輸車,鼓勵區域內車輛統籌使用。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應用,提升生活垃圾收運系統運行效率和能力。
(六)加快完成存量垃圾治理。以縣為單位,全面整治轄區內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面清理鐵路、公路沿線和河道、湖泊、塘堰、溝渠淤積的存量垃圾。對庫容飽和的填埋處理設施,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封場;對簡易填埋場和積存垃圾堆放點,在環境評估的基礎上,實施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七)加快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注重垃圾源頭減量,大力推行垃圾分類,逐步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武漢市、宜昌市和仙桃市、京山縣、武漢市東西湖區、宜昌市夷陵區、鄂州市梁子湖區等試點地方要切實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到2020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其它地方要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推廣切實可行的垃圾分類方法。制定群眾樂于接受、便于實施、易于監督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激勵措施,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探索“互聯網+資源回收”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通道,實現“兩網融合”。要強調系統規劃,垃圾的運輸、處理與分類要統籌考慮。
(八)加快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各設市城市要根據區域內餐廚垃圾產生量及分布情況,科學選擇技術工藝,統籌建設餐廚垃圾收運和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有條件的城市,可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規劃建設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到2020年,城市基本建立城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
(九)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構建完善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管理規范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對建筑垃圾實施全過程控制和精細化管理,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納入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范疇和綠色循環低碳考核指標體系,推動建筑垃圾排放減量化、運輸規范化、處置資源化和利用規模化健康發展。各市、州、直管市至少建成一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廠。
(十)加快推進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以市、州、縣為主體,推行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為主導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資體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全過程的市場化,也可結合實際,實行部分環節的市場化。
(十一)著力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責任部門要深入宣講生態環保理念,普及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知識。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宣傳工作。各級教育部門要在校園內宣傳垃圾無害化處理知識。鄉鎮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村委會、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主動清潔房前屋后,維護公共環境,自覺開展垃圾分類減量。
(十二)著力加強制度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為全省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省住建部門制定完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相關標準規范、技術規程和導則等,組織編制工作指南,定期開展考核、督辦、通報,指導各地規范有序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
(十三)著力提升信息化監管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省級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信息系統,對全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情況實行在線監測、動態管理。縣級配套建立“智慧環衛”數字化監管平臺,對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線上監控。
三、工作步驟
(一)全面啟動階段(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
1.全面啟動專項工作。啟動存量垃圾治理工作,以縣為單位制定排查整治方案并組織實施;啟動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工作;啟動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信息系統建設。
2.以縣(市、區)為單位制定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實施方案,組織開展業務培訓。
3.各市、州、縣編制完善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規劃,建立項目庫,制定時間表,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建設。
4.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5.開展年度考核。2018年底,全省所有鄉鎮完成轉運設施建設,配套建設數字監測設施,完成市、州、縣域4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任務。垃圾分類試點地方半數以上的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全覆蓋。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