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9 13:58
來源:宇墨Umore
2017至2018新舊交替之際,一個特別的游戲在朋友圈火了。隨著2018的到來,曾被冠以“幼稚”、“自我”、“不懂事”、“沒有責任感”種種標簽的90后們,全部成年了。大家紛紛曬出十年前的照片,引發起一場80后和90后們在初有所成后反觀來路,對世事變遷、時光飛逝的慨嘆和對似水年華的追憶。
時間是一條河,永遠向一個方向流動。橫向來看,任何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健康還是疾病,都只能被裹挾其中隨波逐流,沒有任何差別。縱向來看,每一個個體在自己的生命中,都無可避免地從幼稚走向成熟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和湮滅。
人生如此,企業也如此,一個產業也如此。
進入2018年,隨著PPP潮、并購潮、野蠻人轉型潮、出海潮、新三板熱潮的經歷,隨著三大十條、環保稅法、各大規劃的落地、執行和現有政策的迭代,“十三五”后幾年,環保產業已經走入相對平穩的周期。而環保企業也在此前階段中或踐行或試錯、或獲得或失去,都有實現自身在眼光、經驗和技巧方面的成長。而這些就反映在了今年環保產業并購的宏觀和微觀趨勢之中,成為今年的年度并購主題。
Back to 2007:環保產業并購的十年舊照
分析2017年環保行業并購趨勢之前,我們不妨也玩一把懷舊,倒回十年前,看看環保產業的青澀舊照。
2007年,中國正為舉全國之力的運動盛會北京奧運會而忙碌。一大批工廠從北京搬遷至周邊河北縣市。
當年,環保“十一五”規劃發布,SO2和COD是最重要控制的污染物。
“統籌規劃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區的區域性大氣污染防治,有條件的城市要開展氮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等復合污染問題以及灰霾天氣的研究,逐步開展對臭氧和PM2.5(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等指標的監測,建立光化學煙霧污染預警系統。”
——“十一五”環保規劃中關于大氣污染的文字不痛不癢,可見霧霾問題還遠未被意識到。
固廢方面,垃圾無害化處理是主要目標,填埋滲濾液處理是重點,而垃圾焚燒還未提及。
在企業方面,2007年是環保企業成立的高峰,目前在新三板掛牌的環保企業中有近50家成立于2007年。當年,1家環保企業在國內IPO成功,1家企業在法蘭克福上市。
而在并購方面,環保產業2007距離資產的整合和重組還有幾年的距離。當年,中國環保產業發生12起收購案(見下表)。不難看出,這些收購基本上都是開始市場化運行且有比較長遠發展戰略的大中型環保企業收購各地的污水廠。而在買家中,還有外企威立雅的身影收購的標的就是后來出現自來水苯超標事件讓威立雅狼狽不堪的蘭州水司。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本土企業已經開始快速成長,21世紀初的異常強勢的外企此時已經開始調整戰略變得相對保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民營專業型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以并購的方式作為快速建設產品和服務體系的方式——即聚光科技。
總的來說,十年前,并購對于環保產業和環保企業而言,還是一個偏小眾的實現特定戰略的手段。其價值,其方法論,其勢能都還未被產業整體發現。這一階段可以理解為環保產業并購的少年時代。
Return to 2017:成熟就是不再長高
環保產業2007到2017并購的宏觀變化歷程在下圖中展示出來。
2007年之前,是環保產業資源整合、原始積累的階段。環保產業每年有零星的并購和股權交易發生。在這一階段。一些產業集團嘗試進行資源整合,成為更有效率更加專業化的環境實體公司,如上海城投控股整合上海城市排水公司。一些現今知名的環保公司在這一時期通過整合區域性的環保業務資產,實現了原始積累,也確立了自身的基本業務線,如桑德環保(曾用名)收購國投原宜實業股權、上實控股收購廈門水務……此階段另一個特點是,國際環保巨頭較為強勢,在中國市場成為水務領域規模型并購的先行者,如威立雅水務收購海口水務、蘭州供水集團等。
2007年起,市政水處理行業迎來了大發展,環保產業整體也繼而被拉動。環保產業的并購導向開始進入一個橫向并購、擴大規模的階段。幾家先行企業開始將并購作為橫向擴張的最主要的手段,其借助資本的力量在全國范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跑馬圈地運動。如:帝都雙雄——北控水務&首創股份。雖然在2008、2009兩年,產業并購體量因全球經濟危機有所下降,但這一因素并未持續多久,自2010年起,并購數和金額都開始雙雙回升。在此同時,水務公司開始分層,幾家企業一舉跨出所在地區,成為全國性的重資產環境集團(規模化經營)。而另一些企業則深耕區域市場成為區域性環境綜合服務商。如:興蓉投資、中滔環保等。
2012-2015年是環保產業并購的第三個階段。幾年間產業并購交易的規模開始快速提升。2013年當年的產業并購規模從90億一舉邁上200億的階梯,環保產業并購大勢正式潮起。也正因此,有分析人士將2013稱為“環保產業并購元年”。體量激增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在此階段,全國性的環保問題開始受到空前關注。而環保行業的地位也開始顯著提高,成為政府重點培植、資本開始重點關注的行業領域。環保企業也進一步發展壯大,并購開始成為企業實現各類戰略目的的常用手段,而資本的介入也讓企業越來越有能力實施并購。并購案例較前一階段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趨勢。如海外并購、跨行業并購、技術型收購等等。
而最近的2016和2017年,正如宇墨咨詢在2016年初的并購年度文章中就已給出的預測一樣:環保產業的并購整合規模已經趨于穩定,并購市場將在近幾年(至少是“十三五”階段的剩下幾年)維持在400億元的并購體量,稍少于100個并購案——這一規模。實際上這一趨勢已經在上圖明顯的展現出來。之所以穩定在這一規模,是因為在過去幾年資本市場、并購基金、海外并購、新三板、產業內部分化淘汰、競爭加劇等等可能促進并購的因素該釋放已經釋放了——環保產業并購市場野蠻生長的青春期已經過去。環保企業的對于并購的考量已經趨于理性和現實,跟風買買買的情況將越來越少,而深思熟慮,契合企業自身戰略的成熟并購會變多。另外,對金融界的風險管控也將趨緊,國企央企的投融資管控也有收緊趨勢……種種因素決定了,環保產業短期內并購體量再邁一個臺階已經不太可能。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