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26 10:19
來源:河南省政府
集群布局:以中信重工為龍頭,建設洛陽、新鄉礦山成套裝備產業集群;以鄭煤機、平煤機和平煤神馬機械裝備為龍頭,建設鄭州、平頂山煤礦成套裝備產業集群;以衛華集團、焦作科瑞森為龍頭,建設焦作輸送設備、長垣起重及礦山裝備產業集群。以實施跨省跨國并購重組為主要途徑,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集群競爭優勢,支持中信重工進行戰略并購重組,打造全球礦山裝備第一品牌。
(二)突破四大新興產業。
1.數控機床。堅持突出重點、應用帶動、質量先行,聚焦關鍵基礎部件、專用數控機床和高檔數控系統三大領域,以集群引進壯大規模,以技術創新增強實力。重點突破高速電主軸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發展面向汽車、航空航天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高端產品,鞏固提升軸承等專用機床領先優勢,擴大中高端通用機床規模,全面提升現有產品穩定性、可靠性。依托優勢企業,加強增材制造專用材料、工藝技術與裝備的結合,實施“一條龍”應用計劃,研制推廣使用一批增材制造裝備,引進培育一批專用裝備及核心器件企業,盡快形成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將數控機床納入“機器換人”專項行動,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應用,形成持續的市場需求,提升本地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持續舉辦兩岸(河南)智能裝備對接活動,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控機床產業合作交流平臺,將我省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臺灣數控機床產業轉移承接地。發揮臺灣友嘉龍頭作用,壯大許昌中鋒等骨干企業,把鄭州、許昌市培育成為國內領先的中高檔數控機床生產基地;依托安陽鑫盛、新鄉日升、貝英數控等優勢企業,把豫北地區打造成國內先進的專用數控機床生產基地;建設洛陽、安陽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到2020年形成國內領先的數控機床產業。
2.機器人。堅持市場與技術并重、引進與培育并舉,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擴大服務機器人應用。針對產業應用及市場急需,開展機器人本體技術、控制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研究并實現產業化,推動整機、關鍵零部件、智能生產線“三路并進”,以機器人為核心構建智能裝備產業新體系,將鄭州機械研究所的減速器、洛陽軸研科技的軸承打造成國內一流產品。協同機器人供需雙方,實施機器人“十百千”示范應用倍增工程,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典型應用,以點帶面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加強產業創新聯盟、測試服務中心建設,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和服務體系,設立機器人實訓基地,完善面向全產業鏈的公共服務平臺。依托科慧科技、中信重工、新鄉勤工、許昌中鋒等企業,深化與韓國現代等優勢企業合作,全力引進國內外機器人知名企業,加快格力(洛陽)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項目落地,打造洛陽、鄭州、新鄉、許昌機器人優勢產業集群,建設安陽醫療助殘服務機器人生產基地。到2020年形成國內先進的機器人產業。
3.節能環保裝備。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技術突破與推廣應用相結合,圍繞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和節能降耗目標,強化標準約束和市場倒逼,加快節能環保裝備供給。重點研究鍋爐窯爐等節能技術、“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物)處理等環保技術,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電機和變壓器、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成套裝備等先進裝備,擴大余熱余壓利用、生活垃圾處理等裝備優勢。以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抓手,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示范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完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鏈。以市場換技術、換產業,加快引進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建設生產基地。以中信重工、鄭州鍋爐、宇通重工和新鄉威猛等企業為龍頭,打造國內領先的鄭州、洛陽、新鄉節能環保裝備優勢產業集群;依托中材環保、許繼電氣、南陽防爆集團等,培育許昌、平頂山、南陽、商丘節能環保特色裝備生產基地。到2020年形成國內領先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
4.軌道交通裝備。堅持育龍頭、強基礎、延鏈條,建立競爭力強、鏈條完整的軌道交通產業體系。依托城際輕軌和地鐵建設項目,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鄭州中車、洛陽中車、洛陽機車集聚,培育具有國內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推動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化系統、基礎零部件協同發展,車輛制造與檢修協同發展,完善軌道交通產業鏈條。聚焦智能制造、再制造基礎技術和工藝,著力突破影響產品精度的瓶頸制約,發展軸承、信號系統、監控系統以及綜合供電自動化系統等關鍵配套產業,提高軌道交通配套產業的自主化水平。建設鄭州中車軌道交通車輛造修基地、洛陽中車軌道交通車輛造修基地和洛陽電力機車檢修基地,拉長軌道交通裝備服務鏈條。依托鄭州中車、洛陽中車、洛陽機車、河南思維、輝煌科技等企業,做強鄭州、洛陽“整車+配套+服務”產業鏈。到2020年形成國內先進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創新升級。以提高技術水平為目標,培育創新引領型龍頭企業和研發機構,帶動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整體跨越。
1.培育創新引領型龍頭企業。在4個優勢產業及4個新興產業領域選擇50家龍頭企業,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重大科技專項承擔、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人才技術集聚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并購重組、壯大實力,打造裝備制造“航空母艦”,使其在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
2.建設創新引領型平臺和機構。在4個優勢產業及4個新興產業領域加快布局省級創新平臺,爭創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質量檢測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在農機裝備、電力裝備、礦山裝備等領域創建5個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與國機集團、國家電網合作,爭創農機裝備、電力裝備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鄭州機械所、中機四院、中機六院、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共建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加快籌建大連理工大學重大裝備制造鄭州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鄭州智能裝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
3.培養引進創新引領型人才。依托“中原千人計劃”等平臺,加大高端裝備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加大國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其團隊的引進力度;完善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機制,提升裝備制造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深化產教融合,優化裝備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加大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培育一批裝備制造業知名企業家、知名技術專家、知名工匠。(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