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24 10:53
來源:四川省廣元市政府辦
6.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依法建立全市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內容和發布方式,確保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強化社會監督。(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7.切實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按照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從技術上統一規劃、建設和實施,從管理上統一監管和運行維護,切實提升信息安全防護水平。加強環境監測數據及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可靠的數據傳輸交換通道、有效的數據存儲和災備措施、快速聯動的應急響應機制。建立安全工作匯報制度,定期檢查各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安全漏洞,適時調整安全策略和措施。(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三)科學規范管理,嚴控防范風險。
8.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健全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強化污染源追蹤與解析,提高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預警水平。加快嘉陵江和白龍江流域(廣元段)、縣城以上飲用水(含備用)水源地水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地下水、重要湖泊水質監測與預警研究。開展土壤中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提高輻射自動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包括水、氣、土壤、生物在內的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9.嚴密監控企業污染排放。完善國家和省級重點監控企業建成穩定運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加快建設市重點監控企業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完善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排放自動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對污染物超標排放等信息的報警和追蹤能力,加強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監控,實現對排污單位的智能化監控。增強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預警能力,特別是加強石化、電鍍和垃圾焚燒發電等行業的自動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環境風險防范與處置能力。(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10.提升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定期開展全市生態狀況調查、監測與評估。對生物質多樣性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等典型區域的人類干擾、生態破壞等活動進行監測、評估與預警。開展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險廢物等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提高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能力。加強耕地質量、農產品產地與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對農田生態系統(包括耕地質量)進行監測、評估與預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因子的風險監測、預警與評估。(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四)創新工作機制,嚴格生態考核。
11.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管理的測管協同機制。各級相關部門按法定職責,建立部門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的測管協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業監測在行業環境監督管理中的作用。在應急管理、搶險救援、自然災害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和重大事件處理工作中,建立應急監測服務于應急處置的協同工作機制,有效應對和控制環境污染,保障生態安全。(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12.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會商制度。切實發揮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維護生態安全、實施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加強對生態環境異常情況和污染趨勢的跟蹤監測、對比分析和工作會商,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加強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監測分析和工作會商,開展特征污染物、重點污染物等專項監測,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環境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13.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成果運用。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質量與評估指標體系,將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結果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環境保護督察、環保目標考核、干部離任審計、生態補償、環境質量改善激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綠色信貸等領域的重要依據。(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五)穩步有序推進,強化保障措施。
14.積極培育和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市場。依法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有序開放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建設項目施工期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服務性監測市場。積極推進公益性環境監測領域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對從事環境監測服務單位和機構的監管,建立“黑名單”制度。依法查處和追究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以及監測技術規范等,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等行為的機構和人員。嚴禁行政干預,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規定嚴肅追究有關責任。(市環保局、市質監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15.強化環境監測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環境監測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對潛在污染物及其危害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研究,強化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先進裝備與系統的應用,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鼓勵高科技產品與技術手段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推廣應用。鼓勵科研部門和相關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優先使用國產設備,促進國產監測儀器設備產業發展。開展各級各類合作,借鑒監測科技先進經驗,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16.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綜合能力。繼續加強對全市環境監測網絡監測機構在編制、能力和運行經費上的投入保障,不斷完善廣元市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培訓制度,不斷提高監測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根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將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重點保障。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調整環境保護監測津貼的通知》(人社部發〔2015〕100號)要求,落實環境保護監測崗位津貼政策。(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環保局牽頭,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