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09 14:09
來源:環保部
6.4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驗收監測采樣方法、監測分析方法、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要求均按照《HJ819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執行。
附錄1驗收推薦程序與方法
附錄2驗收監測報告
附錄3工況記錄推薦方法
附錄4驗收意見
附錄5“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相關說明
附錄1驗收推薦程序與方法
1推薦程序
建設單位可采用以下程序開展驗收工作:
2推薦方法
2.1成立驗收工作組
建設單位組織成立的驗收工作組可包括項目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機構、驗收報告編制機構等技術支持單位和環保驗收、行業、監測、質控等領域的技術專家。技術支持單位和技術專家的專業技術能力盡量足夠支撐驗收組對項目能否通過驗收做出科學準確的結論。
2.2現場核查
驗收工作組現場核查工作的目的是核查驗收監測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定,補充了解驗收監測報告中反映不全面或不詳盡的內容,進一步了解項目特點和區域環境特征等。現場核查是得出驗收意見的必要環節和有效手段。現場核查要點可以參照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現場檢查及審查要點的通知》(環辦〔2015〕113號)執行。
2.3形成驗收意見
驗收工作組可以召開驗收會議的方式,在勘查現場和對驗收監測報告內容核查的基礎上,嚴格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審批決定等要求對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形成科學合理的驗收意見。驗收意見應當包括工程建設基本情況,工程變動情況,環境保護設施落實情況,環境保護設施調試效果和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驗收存在的主要問題,驗收結論和后續要求。對驗收不合格的項目,驗收意見中還應明確具體且具可操作性的整改要求。
驗收意見參考格式見附錄4。
2.4建立檔案
一套完整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檔案至少應包括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及其審批部門審批決定、初步設計(環保篇)、施工合同(環保部分)、施工監理報告(環保部分)、工程竣工報告(環保部分)、驗收報告、信息公開記錄證明(需要保密的除外)。建設單位委托技術機構編制驗收監測報告的,還應把委托合同、責任約定等委托涉及的關鍵材料列入檔案。建設單位成立驗收工作組協助開展驗收工作的,還應把驗收工作組單位及成員名單、技術專家專長介紹等材料列入檔案。
附錄2驗收監測報告
××項目竣工環境保護
驗收監測報告
建設單位:
編制單位:
×年×月
建設單位:
法人代表:
編制單位:
法人代表:
項目負責人:
建設單位編制單位
電話:電話:
傳真:傳真:
郵編:郵編:
地址:地址:
1驗收項目概況
簡述項目名稱、性質、建設單位、建設地點、立項過程、環評報告書(表)編制單位與完成時間、環評審批部門、審批時間與文號、開工、竣工、調試時間、申領排污許可證情況、驗收工作由來、驗收工作的組織與啟動時間、驗收范圍與內容、是否編制了驗收監測方案、方案編制時間、現場驗收監測時間、驗收監測報告形成過程。
2驗收依據
2.1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
2.2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2.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及審批部門審批決定:
2.4主要污染物總量審批文件;
2.5環境保護部門其他審批文件等。
3工程建設情況
3.1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項目所處地理位置,所在省市、縣區,周邊易于辨識的交通要道及其他環境情況,重點突出項目所處地理區域內有無環境敏感目標,生產經營場所中心經度與緯度;本項目主要設備、主要聲源在廠區內所處的相對位置,附地理位置圖和廠區總平面布置圖。廠區總平面布置圖上要注明廠區周邊環境情況、主要污染源位置、廢水和雨水排放口位置、廠界周圍噪聲敏感點與廠界、排放源的相對位置、距離,噪聲監測點、無組織監測點位也可在圖上標明。
3.2建設內容
簡述項目產品、設計能規模、工程組成、建設內容、實際總投資,附環評及批復階段建設內容與實際建設內容一覽表(對于與環評及批復不一致的要備注)。
對于改、擴建項目應簡單介紹原有工程及公輔設施情況,以及本項目與原有工程的依托關系等。
3.3主要原輔材料及燃料
列表說明主要原料、輔料、燃料的名稱、來源、設計消耗量、調試期間消耗量,給出燃料設計與實際的灰分、硫分、揮發分及熱值。
3.4水源及水平衡
簡述建設項目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來源、用水量、循環水量、廢水回用量和排放量,附實際運行的水量平衡圖。
3.5生產工藝
簡述主要生產工藝原理、流程,并附生產工藝流程與產污排污環節示意圖。
3.6項目變動情況
對于項目發生重大變動的或存在變化情況的應簡述或列表說明,主要包括環評及批復階段要求、實際建設情況、變動原因、發生重大變動的有無重新報批環評文件、存在變化情況的有無變動說明。
4環境保護設施
4.1污染物治理/處置設施
4.1.1廢水
簡述廢水類別、來源于何種工序、污染物種類、治理設施、排放去向,并列表說明,主要包括:廢水類別、來源、污染物種類、排放規律(連續,間斷)、排放量、治理設施、工藝與設計處理能力、設計指標、廢水回用量、排放去向(不外排,排至廠內綜合污水處理站,直接進入海域、直接進入江、湖、庫等水環境,進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庫、沿海海域,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進入其他單位,進入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廠,其他(包括回噴、回填、回灌、回等))。附主要廢水治理工藝流程圖、全廠廢水及雨水流向示意圖、廢水治理設施圖片。
4.1.2廢氣
簡述廢氣來源于何種工序或生產設施、廢氣名稱、污染物種類、排放形式(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及治理設施,并列表說明,主要包括:廢氣名稱、來源、污染物種類、排放形式、治理設施、工藝、設計指標、排氣筒高度與內徑尺寸、排放去向、治理設施監測點設置或開孔情況等,附主要廢氣治理工藝流程圖、廢氣治理設施圖片。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