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04 16:19
來源:陜西省環保廳
第三節 建立健全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制度
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圍繞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試點開展區域戰略環評。將環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觀決策前端,通過區域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目前強度、未來減排任務等分析,優化各類重大開發、資源配置活動戰略布局和結構。加強關中新型城鎮化、陜南流域開發、陜北資源能源開發等重點領域規劃環評,探索重大政策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建立規劃環評會商機制,經各地人民政府或經濟發展部門審批確立的化工園區、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化工生產單位集中區,必須進行開發建設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強化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的事中事后監督評估,對未開展環評的規劃所包含的建設項目(除基礎設施、污染治理項目以外),一律不予環評審批。凡設立三年以上的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未落實的,不再審批建設項目。
推進“多規合一”。在榆林市、富平縣試點的基礎上,結合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擴大省級層面“多規合一”試點城市范圍,制定環境管控措施,加強生態安全格局與城鎮化發展格局的銜接,落實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力、環境質量底線、規劃環評等剛性要求。
第四節 深化總量控制制度,推行“一證式”管理
開展污染源普查,完成全省主要污染物環境容量研究,基于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兼顧工程減排潛力,科學合理確定區域、流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實施區域、流域總量控制。建立污染減排績效與區域、流域環境質量和項目審批掛鉤制度,對于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或者未完成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實行“區域限(禁)批”政策。全面實行建設項目污染物新增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區域減量置換制度。
將總量控制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驗收、企事業污染物排放許可、排污申報、排污權交易等固定源環境管理相關制度有效銜接、整合,實現企事業環境行為的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企事業單位排污總量監管平臺,規范以排污許可為主線的總量控制制度,形成以排污許可管理為載體的集前置審批、過程監管、違規處罰一體的污染源綜合管理體系,為中長期治污減排和環境管理奠定制度基礎。建立健全刷卡排污、總量預算管理、初始排污權取得和有償使用、排污指標儲備等制度,并做好該系列制度與排污許可總量控制制度的銜接。
第五節 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引導作用
建立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和項目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并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強化產業準入源頭控制,嚴格控制新增低端落后產能,促進新增產能更優,新增產品更加環境友好。關中地區按照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嚴格控制火電、水泥、鋼鐵、焦化、煤化工、冶煉、制漿造紙、果汁等項目,切實降低污染負荷。陜北地區按照降低環境風險的要求,嚴格控制煤化工、石化、電解鋁、電石、金屬鎂、蘭炭等項目,強化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和要求,切實防范可能引發的環境風險。陜南地區按照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和生態保護的要求,實施綠色循環發展,合理控制水電開發規模,嚴格控制礦產資源開發、有色金屬冶煉、黃姜皂素等項目,確保生態安全。
完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制定基于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質量不達標地區應制定實施基于環境質量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行業技術標準和特別排放限值,嚴格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計劃,充分發揮環境標準引領企業升級改造和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
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強化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核查,依據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冶煉、造紙、焦化、氮肥、印染、電鍍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體系,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六節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發揮宣傳教育工作的先導和基礎作用,廣泛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為生態文明建設凝心聚力,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綠色發展新風尚。深入宣傳“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加大新聞宣傳力度,拓展新聞傳播渠道,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機制。著力加強輿論引導,完善輿情應對機制,對公眾關注的環保熱點難點問題準確解讀,及時回應。以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為契機,組織開展更加貼近百姓、深入生活、形式多樣,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的系列社會宣傳活動,廣泛動員公眾參與,提高影響力和滲透力。
推動形成綠色消費自覺。結合《陜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實施環境保護科普行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公眾媒體,對公眾開展資源環境國情教育,宣傳環保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介紹環境科研最新成果,引導公眾樹立綠色消費意識,踐行綠色簡約生活和低碳休閑模式。探索通過以獎代補,推進國家級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及全省綠色文明示范工程建設。構建“互聯網+環境宣教”系統,推進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和公眾環境教育館建設,推動環境文化建設,鼓勵環保優秀影視作品創作。
第四章 協同控制改善空氣質量
全面貫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陜西省“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及其年度實施方案,強化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長效機制,多渠道協同控制主要污染物,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的共同減排。
第一節 實施區域化大氣環境管理
全面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到2020年,全省地級以上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全部達標,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濃度明顯下降。其中榆林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標,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達標。各地市應根據上述目標制定實施城市空氣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限、重點項目和重點措施。省級實時公布城市空氣質量信息,逐月公布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逐年公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改善任務進展及目標完成情況。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