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01 11:34
來源:德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固廢網獲悉,德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德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具體內容如下:
德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
為認真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16〕169號)精神,加快我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照“全面設點、全市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深化改革”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監測網絡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市縣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應急預警、綜合集成、測管聯動、綜合保障等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設點,完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1. 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建設超級站、城市站、鄉鎮站、農村站、邊界站、交通站、主要產業園區站、城市網格站等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組成全市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每個縣(市、區)建成區內建設3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同時按照均布性與重點相結合原則,每個縣(市、區)內建設顆粒物(PM10、PM2.5)監測站8—10個;根據污染源分布情況,在縣(市、區)城區周邊鄉鎮建設空氣自動監測站點。開展降塵監測,以平均降塵量小于9噸/月?平方公里作為控制指標,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問責范圍。開展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調查,建立大氣污染源基礎數據庫。市級環保部門具備顆粒物組分分析、有毒空氣污染物(鉛、汞、鎘、苯并[α]芘、氟)監測能力。(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委、供電公司配合)
2. 水環境質量監測。選擇主要河流、湖泊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等流域區域,建設全市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在主要河流的跨界斷面、境內水體和入河排污口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在現有監測能力的基礎上,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增加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氟化物在線監測模塊。縣級飲用水源地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具備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葉綠素a監測能力。對列入《德州市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和化工企業聚集區地下水考核點位開展監督性監測。市級環保部門具備水生生物監測、毒性化學物質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特征污染物、城市黑臭水體、飲用水源地監測能力。縣級環保部門具備地表水29項、地下水23項基本指標監測能力,部分縣(市、區)具備飲用水源地61項監測能力和地下水39項監測能力。(市環保局、市水利局牽頭,市公用事業局、市城管執法局、市衛計委、市水產辦、供電公司配合)
3.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建立市、縣(市、區)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1次。2017年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和省控監測點位設置,選擇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場地等區域,建設全市土壤環境監測網。2020年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市級環保部門具備土壤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全分析和風險因子的監測能力,縣級環保部門具備土壤采集和制備能力。(市環保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牽頭,市衛計委配合)
4. 聲環境質量監測。開展區域環境、道路交通、城市功能區噪聲監測,對車站、建筑施工場地等敏感場所開展監督監測。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噪聲功能區劃分,開展功能區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自動監測。(市環保局牽頭,市城管執法局、市公安局、供電公司配合)
5. 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在德州市主城區、慶云縣建設陸地點輻射自動監測站,全市所有Ⅰ類放射源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建設全市輻射監測數據平臺和預警系統,實現輻射數據實時上傳,接近警戒值時,系統能夠自動提示和報警。(市環保局牽頭,市衛計委、供電公司配合)
6. 污染源監測。排污單位應按照國家和地方環保要求開展自行監測,及時向社會公開監測信息,對監測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廢水日排放量達到100噸以上、廢氣20噸以上鍋爐及其他環境管理和環評批復中有在線設備安裝要求的,要安裝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設備,對其排放的有組織和無組織污染物進行監控,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氮、總磷在線監測設備;已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廢氣污染源,要及時更換超低排放在線監測設備。大型飲食業單位(基準灶頭數≥6個)安裝油煙在線監測設施。全市規模以上建筑工地、拆遷工地、商混企業、大型堆場等重點揚塵污染源和排放重金屬、VOC的污染源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施。環保部門依法開展監督性監測,組織開展重點移動源、面源監測與統計。縣級環保部門具備轄區污染源對標監測、行業特征污染物和應急預警監測能力。(市環保局、市城管執法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經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質監局配合)
7. 生態狀況監測。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開展生態系統監測,加強地面生態監測,實現生態保護空間紅線區域動態監控。(市環保局、市林業局牽頭,市城管執法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旅游局、市水產辦配合)
8. 機動車尾氣監測。加強對機動車尾氣監測能力建設的投入,增加對車輛抽測和流動監測能力,在主要交通干線安裝機動車尾氣在線監測設備,實時對行駛車輛進行監測。在全市范圍內安裝10臺(套)固定垂直式遙感監測設備、2臺(套)移動式遙感監測設備,覆蓋高排放車輛通行的主要道口,重點篩查柴油貨車和高排放汽油車。加強對第三方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的監管,具備對其監測數據進行溯源比對的能力,保證檢測數據質量;建設機動車尾氣監測數據庫和數據平臺,建立數據信息公開機制。(市環保局牽頭,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質監局配合)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