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0 14:14
來源:四川省環保廳
中國固廢網獲悉,《四川省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已經被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通過并印發,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初步建成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范統一、責任邊界清晰、天地一體、各方協同、信息共享的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建設目標,具體內容如下:
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56號)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川辦函〔2017〕14號)精神,加快推進我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準確掌握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污染源排放狀況、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為核心,以“全面設點、全市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為基本要求,以“部門合作、資源共享、測管協同、分工責任”為工作原則,以“完善網絡、信息共享、風險防范、精準服務、強化保障”為主要任務,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及時提供客觀準確、統一完整、科學權威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和信息,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風險監測評估與預報預警能力,為服務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達州提供基礎保障。
二、建設目標
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初步建成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范統一、責任邊界清晰、天地一體、各方協同、信息共享的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三、主要任務
(一)建設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由市環保局牽頭,市級相關部門參與,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統一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統一規范、數據互補、資源共享、科學高效且涵蓋大氣、水、土壤、森林、生態、噪聲、輻射等要素的達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1.空氣環境監測。目前,主城區已建成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5個;縣(市)已建成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5個;化工園區建成環境空氣質量預警監測點位1個。主城區揚塵智能管控系統建成監測點位20個,全市基本形成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下一步積極優化完善氣象要素監測點位,完善揚塵智能管控系統,提升監控系統成果運用,主城區新建市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2個,縣(市)新建市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5個(見附件1)。〔市環保局牽頭,市氣象局、市城管執法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配合落實〕
2.水環境監測。進一步優化斷面布設,在州河、巴河、渠江等18條河流上布設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點位)30個(見附件2);在全市8條主要河流布設水環境生態補償監測斷面9個,新增自動監測設施8套,全面實現自動監控(見附件3);在化工產業園區下游布設金埡水質自動監測預警站1個;在市、縣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布設水質監測點位10個,其中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6個(見附件4);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布設水質監測點位316個;開展城市黑臭水體監測。根據水污染防治要求,適時擴大水質監測網絡。〔市環保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配合落實〕
3.土壤環境監測。在耕地、林地、工業園區、污染行業企業、固廢集中處理場地及周邊、飲用水源地、天然氣開采、交通干線等區域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市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35個(見附件5),基本形成能夠反映我市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網絡。根據土壤環境監測需要,適時調整和補充土壤監測點位。(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園林局配合落實)
4.聲環境監測。建設覆蓋市區及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建成區的區域聲環境、聲功能區、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監測點。制定達州市主城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優化調整城市區域、功能區及交通噪聲監測點。加強對城市敏感點的監測,交通噪聲及功能區監測逐步實現自動監測,利用噪聲自動監測技術和設備對城市交通干線、建筑施工場地、城市廣場等重點噪聲源進行實時監控。(市環保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公安局、市規劃局配合落實)
5.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加強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提高機動、快速監測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對市級飲用水水源地放射性監測和全市人口密集區域電磁輻射進行監測。(市環保局牽頭,市衛生計生委、市公安局、市經信委配合落實)
6.污染源監測。定期發布重點排污單位名單。重點排污單位要嚴格落實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制度,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排放標準的監測要求,按照監測技術規范和質量控制規定開展自行監測,及時上傳并公開自行監測數據,并實現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全覆蓋。市級相關部門要密切合作,逐步開展養殖和農業面源、機動車污染源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源監測,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動源在內的污染源監測體系。排污單位組織實施自行監測。(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市公安局、市經信委按職能職責配合落實)
7.生態狀況監測。在林地和森林、自然保護區、重要湖庫濕地、農村地區、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等區域,開展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濕地保有量、水土流失面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監測。(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園林局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二)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聯網共享和統一發布。
1.建立數據集成共享機制。按照政務云建設要求,結合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資源整合需求,建設全市生態環境監測專題信息資源庫,與市政府工作監測體系對接,建立大數據分析模型,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高速匯聚、有效集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輔助決策。(市政府辦公室、市環保局牽頭,網絡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負責相應工作)
2.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依法建立全市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內容和發布方式,確保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強化社會監督。(市環保局牽頭,網絡成員單位按職能職責配合落實)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