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02 09:01
來源:南樂網縣委門戶網站
作者:蔣曉宇 馮云麗 溫威
堅持規范化管理。深圳龍澄環保公司在縣城建設了“南樂城鄉環衛一體化調度指揮平臺”,并設立了項目總部,建設智慧管理調度系統1套,安裝車輛GPS定位儀105臺、發放管理員GPS定位手持對講機164部,實時監控車輛行駛、管理員到崗巡查、垃圾桶清空等情況。據悉,該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所使用環保地埋桶已獲得國家專利,有效解決運輸距離、垃圾惡臭、二次污染等問題,替代了傳統的小型垃圾中轉站,環衛保潔水平全面提升。
實現事企管干分離。成立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環衛工作的監管和制度完善等工作。把縣鄉村垃圾保潔三個主體轉變為一個主體,政府從執行者變為監管者,由“運動員”變為“裁判員”,徹底扭轉“自己定標準、自己去運行、自己評自己”的低效率、低標準工作局面。資金保障堅持“縣鄉財政兜底”原則,將鄉村衛生保潔和垃圾清運資金,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年度財政預算,建立縣鄉村環境衛生服務費分擔機制,設立縣鄉村三級環境衛生服務費專用賬戶,縣鄉財政按照70%和30%的標準分擔,農村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每年收取一次,并報縣、鄉農民負擔監管部門進行審批,有效調動群眾參與農村垃圾治理的積極性。
“現在,我們四五個人只需要在‘幕后’制定規則、完善機制,對他們進行監管就行了。具體的事情就交給市場去做,不僅專業,能保證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成本浪費。”該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辦公室負責同志說。
“垃圾分類”進農家 源頭減量顯成效
“剩飯剩菜算可腐爛垃圾,扔到這個框里;塑料瓶算可回收,就扔到這個框里。”7月27日,南樂縣寺莊鄉岳村集村的岳大爺指著院里兩個垃圾筐,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傳授”著垃圾分類知識。據了解,兩個標注著“可腐爛”和“可回收”字樣的垃圾筐,是由政府統一免費發放給各戶的。
今年以來,為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南樂縣在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在全縣12個鄉鎮選擇30個村莊,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探索農村垃圾源頭分類處理。寺莊鄉岳村集村正是該縣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的試點村之一。
從“垃圾分類變廢為寶”、“世界變成大花園垃圾分類是關鍵”的宣傳標語,到“可回收”、“可腐爛”、“不可回收”垃圾的辨別辦法,走進寺莊鄉岳村集村,隨處可見深深淺淺的綠色所繪的宣傳墻畫和宣傳展板。
為了讓垃圾分類觀念深入農家,該縣結合農村實際,制作了簡單、易懂、好操作的宣傳圖畫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針對“什么樣的垃圾能夠回收賣錢,什么垃圾可以發酵堆肥”,專門印發了宣傳手冊,統一發放給每家每戶。把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的詳細流程圖和垃圾分類的明白紙張貼在了村務公開欄上。還通過制作墻體漫畫,讓村民們能更直觀的了解。同時,積極利用村大喇叭、宣傳車定期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宣講,形成了“垃圾分類”的濃郁氛圍。
每戶發放分類垃圾筐。為讓村民在垃圾源頭上進行分類,南樂縣為每家每戶免費發放了垃圾分類筐和可腐爛垃圾桶、有害垃圾桶。村里胡同口兩邊,還分別放置著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分類箱。村保潔員則負責對村民們丟在垃圾桶里的垃圾再進行二次分揀。
加強垃圾回收管理。村邊設立堆肥房和垃圾地埋桶,分別用來收集處理村民家可腐爛垃圾和收集轉運不可回收的垃圾。每個村指定1名保潔員作為可腐爛垃圾回收人員,負責將可腐爛垃圾進行就近堆肥處理。聯系廢品回收人員在村里定點定期上門回收村民家中的可回收垃圾。
村里的垃圾有人掃、有人運,家里的垃圾會分類、能回收……實施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的短短數月,試點村的生活垃圾生產量明顯減少了很多。根據跟蹤統計,每天可回收垃圾占總量的15%~20%,可腐爛垃圾占20%~25%,通過分類處理,垃圾轉運量減少40%左右,便于了資源化處理。
“垃圾分類,可以最大程度為垃圾處理場‘減壓’、減少占地,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該縣生活垃圾處理場相關負責人說。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