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4 13:35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4.強化法治。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全面加強環境立法、環境司法、環境執法,建立健全統一監管污染源、排放過程、環境介質的制度體系,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
5.社會共治。合理劃分各級環境保護事權、財權,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6.聯防聯治。加大國際、省際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力度,推進與京津冀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實施流域上下游共同治理,推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建設,加強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加快形成區域協作、省市聯動的聯防聯治機制。
第三章 構建生態環境預防體系
第一節 強化生態環境空間管控
1.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域的生態環境功能定位,制定完善各類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管理目標、空間管制要求和環境政策,建立國土空間開發的生態安全管控系統,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和環境分區分級管控,推進主體功能區在各省轄市、縣(市、區)落地。
2.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按照“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獎懲”的全過程管理思路,落實紅線優先地位,加強監測監管,開展評價考核,實施獎懲結合,落實嚴格保護要求,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第二節 健全環境宏觀調控機制
1.推進戰略和規劃環評。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部《關于促進中原經濟區產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環發〔2015〕136號),加強城鎮化、流域開發、能源資源開發等規劃環評,推動重點行業規劃和產業集聚區新一輪規劃環評,強化規劃環評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效力。探索實施產業集聚區規劃環評清單式管理。實施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對已采納規劃環評要求的規劃所包含的建設項目,簡化相應環評內容。
2.推動“多規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探索制定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環境質量底線、規劃環評剛性約束等基礎性系統要求,強化“多規合一”的生態環境要素支持。積極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加強各部門各類空間性規劃銜接整合,研究建立統一規范的空間規劃編制機制。支持省轄市、縣(市、區)推進“多規合一”,統一編制市縣空間規劃,逐步形成一個省轄市、縣(市、區)一個規劃、一張藍圖。
3.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引導作用。完善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體系,制定鋁工業、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化工行業水污染物間接排放標準,修訂合成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洪河、澗河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第三節 協同控制能源資源消耗
1.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加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對接近或達到警戒線的地方實行限制性措施。合理設定資源能源消耗上線,實施水資源、建設用地、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依據城市、區域、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重點地區造紙、毛皮制革、印染等行業規模限值。各環境質量超標地方實施行業內新建項目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量或倍量替代。電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實施產能減量置換。2020年年底前,完成省、省轄市、縣(市、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
2.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高全社會能源使用效率,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能耗管控,到2020年,全省50%的城鎮新建建筑按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完成縣級以上公共機構建筑及主要耗能設施、能效不達標的在用燃煤鍋爐節能改造??刂聘吡蚋呋颐洪_發和銷售,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煤炭入洗率提高到80%。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到2020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
3.推進節水減污。實施鋼鐵、電力、造紙、焦化、氮肥、農副產品加工、皮毛制革、印染、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電鍍等行業取水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控制。電力、鋼鐵、印染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先進定額標準。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節水工藝、技術和器具,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大力推行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到2020年,全省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82.15億立方米以內,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5%、25%以上,市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
4.嚴控生態用地占用。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銜接協調,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用地不得占用,其他用地類型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居民生活外應逐步退出。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加強城鎮周邊地區耕地、林地、濕地等保護,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地復墾面積達到7.7萬畝。合理降低耕地開發強度,控制非農建設對耕地的占用,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5萬畝。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區探索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
第四節 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1.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增強綠色制造能力,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3%。
2.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綠色生產,實施綠色生產推進工程。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區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基地,爭取到2020年60%以上的省級產業集聚區初步建成循環型園區。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綜合利用水平,開展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推進多品種工業固體廢物協同利用;加強鋼渣、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生產高性能膠凝材料和節能建筑材料。到2020年,全省礦產資源總回收率與尾礦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到65%和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秸稈還田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動農業廢棄物質資源化利用和有效處理,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農藥利用率達到40%,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國家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木本糧油、林果經濟,加大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力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規劃建設一批靜脈產業園,到2020年,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率達到75%以上,省轄市全部建成餐廚垃圾處理設施。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