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25 11:00
來源:環保部
5月23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情況。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標準研究所所長武雪芳參加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主持發布會。
主持人: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環境保護部5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環境標準是國家環境保護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定環境保護規劃、計劃,以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據,對改善環境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環境保護科技進步和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鄒首民司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標準研究所所長武雪芳,向大家介紹我國環境標準的有關情況,特別是《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鄒首民:環保標準是改善環境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和防范環境風險的重要抓手,是環境管理和監督執法的重要依據,是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我國累計發布國家環保標準2038項,其中現行標準1753項,依法備案的現行強制性地方環保標準達到167項。兩級五類的環保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分別為國家級和地方級標準,類別包括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環境監測類標準、環境管理規范類標準和環境基礎類標準。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于環保標準的寬嚴問題,控制污染物項目的多少問題十分關注。我國現行國家環境質量標準16項,已經覆蓋了空氣、水、土壤、聲與振動、核與輻射等主要環境要素;現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163項,其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75項,控制項目達到120項;水污染物排放標準64項,控制項目達到158項。總體而言,我國大氣、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控制的污染物項目數量和嚴格程度與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當。
下面我非常愿意回答記者朋友們所關心的問題,謝謝。
主持人:下面請大家提問。
南方都市報:據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7年底前發布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請問這兩個標準和現行標準會有什么區別?如何體現“分類管理”的要求?
鄒首民:我國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是1995年發布的,當時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林生產,保護人體健康。因為標準發布比較早,沒有對建設用地環境質量標準進行規定。近年來,我們陸續發布了一些場地的調查、監測、評估、修復的系列技術規范,為污染場地的治理和修復提供一些技術支撐。
但是由于標準發布的時間比較長,《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還存在著適用范圍小、污染物項目少、部分指標定值欠合理等問題,為此,我們從三年前加速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一個重要變化是對現行標準進行結構性調整,分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指導值》兩個標準,分別適用于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管理。從2015年以來,已陸續向社會征求了三次意見,目前還在進一步完善中。
這個標準與原有標準的最大區別是針對土壤污染的特點,基于土壤環境風險管理理念制定,體現土壤環境管理思路的轉變。在體現分類管理的要求方面,一是體現在修訂標準根據土地類型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分別制定;二是體現在對土壤污染程度的分類管理方面,針對污染物超標的程度以及土地的用途,可采取修復、改變土地使用用途、種植不同作物等措施。如不適合種蔬菜可以種一些糧食作物,糧食作物不適合的,可以種一些果樹;對于建設用地,不適于居住的,用于工業,工業不行的用于公園,根據不同的污染來源,控制它的暴露途徑,減少對人群的健康危害。《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跟水和氣的環境質量標準是不一樣的,用途的管制可以發揮很大的防護作用,修復僅是一方面工作。我們希望今年年底能把這兩個標準按計劃出臺。
英國金融時報:您好,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會不會影響中國未來環保計劃,中國會不會采取一些不一樣的措施?關于在中國西北區域我們見到很多煤炭產業出現,比如說煤化工產業,還有煤電產業,環境保護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鄒首民:這個問題超出了我的專業,我也了解到美國有可能退出巴黎協定。但是如果大家關心這項工作,我嘗試簡單回答一下。中國將堅定不移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對于巴黎協定的執行言必行、行必果,對于簽署的巴黎協定的義務和要求,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中國將會一如既往落實我們的承諾。因為巴黎協定屬于氣候變化工作,主管部門是發改委,具體情況可以向發改委了解。
第二個關于煤化工和煤電產業發展,我部正在制定《煤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發布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排放標準,目前一些電力集團還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具體到產業布局,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以及當地的環境狀況,我們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如果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符合項目布局要求,在哪建工廠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作為環保部門需要利用標準,嚴格執法,監督企業排放滿足國家環境要求。
界面新聞:有媒體報道稱,環境保護部正在開展霧霾成因及治理的大項目,目前環境保護部是否方便透露相關的結論?有業內人士認為,濕法脫硫脫硝技術對霧霾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環境保護部是否認同這個觀點?目前,我國干法、濕法脫硫脫硝技術分別占到多大比例,濕法脫硫脫硝技術對霧霾的貢獻有多大?
鄒首民:大家都非常關心霧霾的問題,并且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曾表示,希望加大科技攻關。總的來說,“十二五”以來在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包括環境保護部的一些科研計劃支持下,對霧霾的成因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也形成一些對重污染天氣,特別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成因的基本認識:高強度污染物排放是內因,不利氣象條件是外因,二次化學轉化增強是動力,這個是目前在科學界基本形成的共識。
但是為什么現在新聞媒體、老百姓對整個霧霾成因還有不清楚的一些地方呢?就是現在沒有達成一致的科學共識,霧霾成因的一些機理詳細研究沒有達到一定深度,所以克強總理要求環境保護部會同相關部門召集中國優秀的科研團隊進行集中攻關,主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到底重污染機理成因是什么,基本能達成一個全社會的共識;二是詳細研究重污染天氣污染物排放的清單,以及相應的管控技術;第三是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在重污染形成過程中,居民的健康防護問題,給老百姓作一些科學的解答。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