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13 09:59
來源:佛山市政府
全市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增加足量儀器設備,滿足“兩用一備”的要求,達到國家規定的數據捕獲率要求。配齊所需的質控設備,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全面開展省控測點統一全市空氣質量監測的質控要求,按照分級管理原則逐步推進市控測點、鎮街測點的質控工作,確保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溯源性和可比性。
2.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
調整優化地表水常規監測網絡,提高斷面(點位)的代表性和針對性,說清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把握流域特征污染動態,滿足水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加強水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加強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能力;強化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開展定期全項目監測,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每年一次的全項目分析。加強湖庫水質監測能力。
加強內河涌水質監測工作。“十三五”期間將內河涌水質監測由中心城區拓展至全市,建成覆蓋全市內河涌水質監測網,將內河涌水質監測納入常規工作。
(四)完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
進一步完善佛山市環境應急監測網絡,重點建設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形成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為指揮中心、各區站為骨干的環境應急監測網絡。
建立并完善環境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和應急監測工作程序,建立統一指揮平臺,配齊應急監測裝備,強化人員培訓,加強對應急監測快速反應隊伍的培訓和演練,配備先進的快速、多參數自動應急監測設備和先進的交通工具,強化高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加快環境預警信息網絡建設(應用支撐平臺、信息傳輸網絡建設,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等基礎數據庫建設,應用服務及管理系統建設等),提高對重大環境事故進行快速科學的分析、評價和處理應對的能力。
(五)大力推行環境信息化建設。
到2020年,在原有的佛山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基礎上,整合現有環保數據,完善建設佛山“互聯網+”環境保護體系,形成“互聯網+空氣”的“天網”空氣管理系統、“互聯網+水”的“水網”水環境管理系統和“互聯網+土壤”的“地網”土壤環境管理系統,通過云計算、模型分析等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環境數據應用價值,建立開發環境質量監測、污染因子追蹤、預警預報、環境決策、智能監管、企業與公眾數據服務、信息公開等若干應用。
將計算機技術與環保具體業務流程相結合,圍繞污染源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整合各科室的業務數據,實現管理信息共享,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建設環保領域物聯網感知終端系統,獲取環境質量狀況、污染物排放濃度及去向、環保設施運行狀態等環保信息;在轄區內污染源企業中推行“智慧環保卡”的標準化管理。重點開發內外網相融合的智慧型環境監控物聯網管理應用平臺。
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GIS網絡平臺開發,繼續進行系統擴展和數據庫擴充,使其成為水環境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平臺和高效工具,為市、區兩級環境保護部門在水源地保護和水環境信息管理方面提供輔助決策。
以政府投資為引導,大力發展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互聯網+”環境保護建設,形成多方參與、穩定增長、市場化運作的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將“互聯網+”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與佛山環境治理、環保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相結合,構建以“互聯網+”創新經濟理念為前提,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佛山環保云”及介于環保業務外網和互聯網之間的佛山環保公共服務和數據開放平臺等基于互聯網應用的若干環保服務大項目。
專欄1佛山市環境管理系統建設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