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8 16:37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試點。依托我省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水利風景區、地質公園和文化自然遺產地等,建立以大熊貓等珍稀物種、特殊生態類型為保護主體的國家公園。
(四)大力推進生態扶貧。
優先推進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在1.15萬個貧困村涉及的160個縣和臥龍特別行政區等區域,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恢復、生態脆弱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遏制水生態系統失衡趨勢。重點支持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四大片區”88個貧困縣加快治理突出生態問題。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減貧示范。引導貧困地區群眾參與生態保護,推進“四大片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等,建設一批環保型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發展一批能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經濟林(草)果產業,促進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本和經濟效益。
推進貧困地區人居環境治理。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精準扶貧等有機結合,努力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加快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對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自然災害頻發的貧困地區,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避災移民。
(五)持續開展生態示范建設。
推進生態示范創建。根據各地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分類指導、梯次推進,打造一批生態示范創建典范。支持嘉陵江流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設長江經濟帶上游綠色發展先行區。推動川東北生態經濟區走依托生態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鼓勵市(州)、縣(市、區)積極開展生態示范創建,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綠色細胞”工程建設,并加強跟蹤評估。
加強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實施城市環境綜合管理,修訂《四川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強化過程監管,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示范帶頭作用。
八、深化制度創新,推動多元共治
(一)完善環境法治建設。
健全地方法規體系。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和政府規章,加快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環境污染治理、資源有償使用、土壤保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地方立法,出臺四川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加快修訂《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四川省自然保護區條例》《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辦法》和《四川省環境污染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辦法》。全面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中與推進綠色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有序推進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改廢”。
完善地方標準體系。逐步建立以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管理技術規范為重要內容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推進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排放標準制修訂,提高重點行業環境準入門檻。制定《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四川省建筑施工顆粒物排放標準、四川省固定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四川省畜禽養殖污染排放標準及相關分析技術規范等。
推進環境司法。加強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制度銜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部門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溝通協調機制。積極推進環境資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歸口審理模式,逐步健全專門審判機制。
(二)健全環保市場機制。
探索環境產權制度。研究開展環境產權確權,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環境資源。研究建立健全排污權初始分配、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推行刷卡排污、指標預算管理與收儲。鼓勵新建項目污染物排放指標通過交易方式取得,不增加本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在重點流域和大氣污染重點區域,研究跨行政區排污權交易政策。深化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完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提高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征收標準,完善再生水價格機制,健全燃煤電廠環保電價政策。加大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差別化電價水價等政策實施力度。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