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0 16:31
來源:無錫環保局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實現市委市政府確立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創新驅動、產業強市”為發展路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綠色惠民為基本要求,以強化環境法治、堅持綜合治理為主要抓手,在推動總量減排、防范環境風險、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上見實效,提升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上求突破。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無錫打牢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著眼全局,源頭防控。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中統籌謀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把綠色發展、集約發展、低碳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引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持源頭預防,促進清潔發展,推動綠色增長。
質量為先,造福于民。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與落腳點,著眼提升環境質量,堅持長遠謀劃,總體設計,系統治理,力爭在太湖水治理、保障飲用水安全、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促進河道水質改善,消除黑臭水體等方面做出令人民群眾滿意的工作成效。
問題導向,分類指導。系統分析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功能、不同發展現狀、不同環境問題,因地制宜提出化解之策。
政府主導,依法治理。通過政府主導,整合社會有效資源和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堅持依法治理,嚴格落實企業治理的主體責任,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碧水藍天,要靠全民的環保行動,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動員組織社會一切力量參與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建設美好幸福家園。
(三)總體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全市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環境法治與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處于全省乃至全國的領先水平,把無錫建成江蘇省“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到2020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達到Ⅲ類水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國家、省考核要求,飲用水安全有可靠保證。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達到和優于Ⅲ類水體的比例大于70%,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黑臭水體治理任務;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優良天數的比例不低于72%。具體指標如下。
無錫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地表水達到和優于Ⅲ類水體比例的監測點位為國考斷面,42.9%為2014年數據,2015年數據國家和省暫未發布
四、“十三五”重點任務
“十三五”期間,無錫生態環境保護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切實管控好環境風險,著力拉長農村環保工作短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飛躍。
(一)堅持環保優先推動綠色發展
面對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十分有限的現實,把環保優先戰略切實落實在社會經濟建設各個方面,是實現無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發揮規劃環評導向作用
嚴格落實各級、各部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通過對規劃環評的審查把關,嚴守生態紅線、環境底線、資源上線,地區發展布局更加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生產、生態、生活各要素配置更加科學合理,發展路徑和方式更加科學,發展成果更加注重綠色共享。在全社會形成發展與保護相統一、發展與保護擔同責,齊抓共建環保與生態文明的好局面。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嚴守環保底線的基礎上,依據無錫的環境資源稟賦,探索建立以涉化(工)、涉重(金屬)項目為主要內容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把該管的事堅決管住、管好,該放的權堅決放到位。
2.優化社會生產要素布局
全面落實《無錫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計劃》和《無錫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要求,按照優化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功能定位,和紅線保護區生態空間管制要求,科學安排社會生產、生態、生活各要素,全面落實保護規定,確保開發建設文明有序。
實行建設用地、水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依據城市、區域、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各地區國土開發強度和高污染、高水耗、高耗能行業的規模限值。組織開展各市(縣)、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對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明確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和約束機制,確保到2020年無錫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33%以內,建設用地地均GDP達到7.5億元/平方千米。
嚴格水資源管理。發展節水型工業和農業,推動高耗水行業和企業的節水改造。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必須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40.54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15%,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
大力開展節能降耗。重點抓好鋼鐵、能源、建筑、交通、消費等領域的節能降耗,突出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煤以上的電力、鋼鐵、水泥、陶瓷、化工企業的節能節材管理。積極推動太陽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編輯:李姝樂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