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9 15:37
來源:中國水網
專欄2 “十二五”時期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成效
1.工業。
---電力。合計5338萬千瓦燃煤火電機組已全部取消或不設置脫硫設施煙氣旁路并按要求完成降氮脫硝改造;合計569萬千瓦燃煤火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累計淘汰小火電機組23.7萬千瓦。
---水泥。62條日產熟料2000噸以上水泥生產線完成降氮脫硝改造。累計淘汰水泥4026.5萬噸。
---鋼鐵、石化、平板玻璃。11臺鋼鐵燒結機、4套石油石化催化裂化裝置完成脫硫改造,13家26條平板玻璃生產線全面開展脫硫脫硝設施建設。累計淘汰煉鐵0.8萬噸、煉鋼378.9萬噸、焦炭24萬噸、銅冶煉1.5萬噸、鉛冶煉0.8萬噸、平板玻璃1781.5萬重量箱。
---節能設備。實現電機能效提升1208萬千瓦、注塑機節能改造1.37萬臺,實現年節電約60億千瓦時。
2.交通。全省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74.5萬輛,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繼續提升車用成品油品質,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多在全省范圍全面供應國Ⅴ車用汽油和車用柴油。完成“十二五”期間單位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礎上下降15%的目標。
3.建筑。推廣綠色建筑超過8100萬平方米,建成節能建筑超過6.2億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過2050萬平方米。
4.公共機構。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別比“十一五”時期下降15.67%、31.22%、14.57%,超額完成國家“十二五”公共機構節能目標。
5.污染治理。
---生活污水處理。2015年底,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累計達到2353萬噸/日,比“十一五”末新增614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85.5%。
---農業源污染治理。全面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過程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治理工程8000多家。
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十二五”時期,省控斷面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和水質優良率分別提高了12.2和6.5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了1.3個百分點;2015年空氣環境質量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2010年下降40.9%和5.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7.1%。
圖3 廣東省“十二五”時期環境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節能減排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十二五”時期,我省節能減排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廣東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廣東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廣東省“十二五”節能規劃》、《廣東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規劃;發布了《火力發電企業能耗檢測和評價方法》等一批相關地方標準及行業能耗限額。健全了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節能形勢季度分析會制度,節能減排的監察、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
全社會主動參與節能減排意識增強。各市爭做節能減排排頭兵,深圳、東莞、韶關、梅州列入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廣州、湛江、羅定、廣寧市(縣)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列入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81個,省級生態鄉鎮669個。全民節能減排意識顯著提高,全省節能宣傳月、全國低碳日、節能減排家庭行動等宣傳活動深入人心,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形成。
第二節 “十三五”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綠色發展理念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節能減排工作面臨重大戰略機遇。與此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因素日益突出,節能減排潛力不斷下降,工作難度持續加大。
面臨的機遇主要有: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為節能減排提供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確立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傳統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要求以更加自覺有力的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節能減排,為建設美麗廣東、綠色廣東,推動全省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大動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節能減排創造積極有利條件。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施,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為節能減排工作創造了積極有利條件。
——科技創新和進步為節能減排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互聯網+”深刻影響經濟社會形態變革, 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的產業技術體系正在形成,低碳節能、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科技正在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產業的各個領域,節能減排技術手段日益豐富。
——全社會普遍共識為節能減排營造良好氛圍。強化節能減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政府節能減排投入力度、企業節能減排社會責任、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和監督節能減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合力不斷加強,為節能減排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