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7 11:29
來源:中國固廢網
適度擴大總需求,推動需求結構優化升級。深入實施六大消費工程和十大擴消費行動,繼續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積極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國家和省內重大科創載體、重大產業、重大生態環保、重大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抓好與央企重大簽約項目的對接落地,提高工業技改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生態環保投資的比重。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進一步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深入實施對外貿易“優進優出”行動計劃,積極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加快出口商品結構調整與貿易主體結構優化。支持企業參與境內外優質貿易展會。加快外貿新業態發展,推進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常熟服裝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等試點,建設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海外倉。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省級進口交易中心等載體建設。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落實科技創新40條政策措施,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深入開展“一深化四提升”專項推進行動,不斷提升創新型省份建設水平。集中力量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打造區域創新示范引領高地。組織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力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50個重大自主創新戰略產品。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加快納米技術、醫療器械、智能裝備、激光與光電、環保裝備、通信與網絡等六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強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推進創新資源共享和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作用,加快健全市場化成果轉化機制。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3萬家。積極開展“百企示范、千企試點、萬企行動”,發揮大企業研發機構的骨干和帶動作用,鼓勵和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推進高新區創新機制、爭先進位,促進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等重大創新平臺,支持南京江北新區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建設。創建專業化創新創業載體,啟動眾創社區建設,完善科技創業孵化服務鏈。加強人才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人才培育、引進和使用的體制機制,加快培育本土人才,大力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通過提供人才公寓、薪酬補貼、創業空間等方式,不斷降低人才創新創業和居住生活成本。扎實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制度。深化國家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工作,擴大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鼓勵更多風投基金投資創新型企業。
(三)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體經濟占我省經濟總量的80%以上,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必須高度重視、倍加珍惜。要在“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圍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進一步提升我省實體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繼續實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計劃,促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組織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實施200項省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累計創建450個智能車間。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建設,帶動全省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出臺制造業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產業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高端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抓好國家新興產業集聚區試點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重點平臺。深入實施生產性服務業“雙百”工程和互聯網平臺經濟“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服務型制造和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工匠精神”,增加高質量、高水平產品和服務供給。實施商標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品牌培育、推廣和保護力度,培育更多“百年老店”。依托特色產業和技術優勢,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展會品牌。加大對實體經濟服務支持力度,進一步做強大企業和大企業集團,著力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標桿企業和龍頭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加強經濟運行監測,穩定市場預期,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和特困企業精準性政策,健全制度化的政企互動機制。強化資金、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要素保障,啟動建設省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繼續抓好小微企業轉貸方式創新試點,進一步規范擔保行業發展,擴大“小微創業貸”和私募債發行規模,建立完善“投貸聯動”支持政策,服務更多創新創業企業。
(四)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因地制宜擴大特色產業規模,提高優質品牌稻米比重,推廣一批農田復合經營模式,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快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開發力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新型營銷方式,支持農產品展示推介和境外促銷。強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創新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和示范基地。持續推動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試點。做好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兩權”抵押試點工作。
(五)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提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揮南京特大城市帶動作用,推動寧鎮揚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促進沿江城市集群發展、融合發展。著力提高中小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小城鎮發展成為新市鎮或衛星鎮。抓好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入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資機制多元化、產城融合發展等重點任務。穩步擴大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加強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鎮建設等重大規劃的銜接協調,扎實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網絡、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易淹易澇點整治,推動城市特色發展、綠色發展、集約發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保護歷史文化和傳統村落,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