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22 17:12
來源:中國水網
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發揮產業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力爭新增貸款2200億元。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債券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探索資源資本化、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有效途徑。
擴大消費需求。穩定傳統消費,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實體商業創新轉型。以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為重點,擴大新興服務消費。大力推進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實施質量強區戰略和標準化三年行動計劃,以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消費新需求。加快發展農村牧區電子商務,挖掘農村牧區消費潛力。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營造便利、放心的消費環境。
(三)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畜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優化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根據消費升級趨勢,調整農牧業結構,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中低產田,發展節水灌溉。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擴大青貯和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推廣家庭牧場和規模化養殖方式。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內蒙古特色品牌。加強農牧業科技創新,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牧場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深化農村牧區產權制度改革。繼續開展土地草原確權工作,推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促進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培育和扶持農牧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改革農村牧區土地征收制度,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做好“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深化農墾、供銷社改革。推行“河長制”,開展水流產權確權試點工作。
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引導農牧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牧業等新業態,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探索農村牧區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惠農惠牧補貼政策,提高農牧民政策性收入。
(四)推動工業邁向中高端。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振興實體經濟的部署,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調整存量和做優增量并舉,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鼓勵煤炭、電力、化工、冶金企業實施戰略重組,構建一體化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加快建設電力外送煤電基地。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延伸鋼鐵、有色金屬產業鏈,提高資源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積極推進“互聯網+制造”,煥發傳統裝備制造業活力。實施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鼓勵企業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完善支持政策,設立重點產業發展基金,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高標準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推進稀土產業升級,培育國家重要的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基地。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先進制造業,支持呼包鄂申報“中國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設蒙中藥生產加工基地,做強蒙中醫藥產業。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高端裝備、農畜產品加工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創建呼包鄂自主創新示范區。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員研發成果轉化收益比例,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營造全社會重視人才、關心人才的濃厚氛圍,把更多資源投向人才,做到才盡其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分享經濟。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培育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熱情。
(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任務,打造經濟增長新的引擎。
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形成全要素、全產業鏈旅游發展模式。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旅游業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升旅游品位和內涵。建立旅游投融資平臺和產業發展基金。加快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智慧旅游體系,提高旅游管理服務水平。實施專業化、精準化營銷,讓內蒙古旅游享譽國內外。
培育新型金融主體,引進區外金融機構,發展壯大地方金融,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金融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發展普惠金融,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農村牧區高利貸等問題。加快保險市場體系建設,提升保險業保障服務能力。做好防控金融風險工作,完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支持金融機構依法處置不良貸款,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一批大型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完善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物流體系,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推進醫養結合,擴大服務供給;發展會展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和有影響力的會展品牌;發展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等體育產業,建設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發展科技咨詢、教育培訓、法律服務、家政服務等產業,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六)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堅持以城帶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優化布局,形成多極支撐的區域發展格局。
統籌城鄉發展。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強化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約束。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塑造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城市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商業等服務設施,著力解決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垃圾圍城等“城市病”。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強智慧城市建設。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措施,完善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促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培育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拓展。健全投入和管護機制,鞏固“十個全覆蓋”建設成果。以危房改造和改善農牧民人居環境為重點,建設美麗鄉村。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