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1-02 11:44
來源:工信部
專欄10:紡織工業重點發展方向
纖維材料行業:化纖高效、差別化、多功能加工關鍵技術,大容量節能低耗柔性加工技術,高性能纖維低成本制備技術、高性能纖維應用技術,生物基化學纖維、納米纖維、循環再生纖維工藝技術和裝備,化纖數字化、智能化加工技術。
紡紗織造行業:新型環錠紡、噴氣渦流紡,高效節能環保機織技術,全成型、高機號、特種纖維針織技術與裝備。
染整行業: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染整廢水、污泥治理及回用技術,生態紡織化學品及應用技術,高品質多功能紡織品染整加工技術、數字化全流程染整技術。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端醫療衛生、過濾、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安全防護、結構增強用紡織材料制備與應用關鍵技術,產業用紡織品專用原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結構設計、精細化成型、多工藝功能性復合、功能化后整理等關鍵技術。
紡織機械行業:高性能纖維及生物基纖維成套裝備、新型針織設備、智能紡紗設備、高速無梭織機、節能減排的印染機械、非織造布機械、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數字化監控技術,高端數控化、連續化、智能化紡織機械,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智能化加工生產線。
(3)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發展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等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加快專利到期藥物仿制上市,提升化學仿制藥質量、中藥質量的可控性,實施醫藥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醫療設備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加強數字化影像設備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開發,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
4.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
(1)電子信息制造業
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發展高端芯片,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推動先進制造和特色制造工藝發展,提升封裝測試產業的發展水平,形成關鍵制造裝備和關鍵材料供貨能力,加緊布局超越摩爾相關領域。突破關鍵工藝技術,實現長壽命、高效率、高分辨率AMOLED產品量產,突破柔性制備核心技術,推動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邊框等方向發展。針對新一代電子整機發展需求,大力推動電子元件產品向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模塊化、無線化發展。加快發展智慧家庭、虛擬現實等領域的新型信息消費電子技術,支持“產品+服務”模式,推動智能電視、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支持智能硬件研發和產業化,促進基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提高我國在光學加工設備、光學器件、光學鏡頭、光學儀器設備方面的設計及整體制造能力。支持企業強化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研發,提升光伏電池及系統效率,降低光伏產品生產及發電成本,進一步提高光伏電池及系統產品質量。
專欄11: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發展方向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高性能計算、服務器/桌面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半導體存儲器,智能終端系統級芯片(SOC),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核心芯片,電力電子芯片,16/14nm先進制造工藝以及高壓、射頻、數模混合、微機電系統(MEMS)等特色制造工藝,高密度封裝及3D微組裝技術,光刻機、刻蝕機、物理氣象沉積(PVD)、化學氣象沉積(CVD)等核心設備和大硅片、光刻膠、靶材等關鍵材料。
新型顯示: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AMOLED)背板、蒸鍍、印刷、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及設備,全息、激光等顯示技術,10寸以上柔性顯示器件,8.5代及以上大尺寸玻璃基板,量子點、石墨烯等關鍵材料的顯示應用。
電子元器件:汽車電子系統所需的繼電器、微電機、線束、厚薄膜集成電路、超級電容器、連接器等關鍵電子元件技術,滿足物聯網、智能家居、環保監測、汽車電子等應用需求的各種敏感元件和傳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感器,低成本光纖光纜、光纖預制棒、關鍵光器件、石英晶體振蕩器、連接器及線纜組件。
信息通信設備:采用國產安全可控CPU的計算機和服務器設備及存儲設備,計算機辦公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及工控設備,信息安全產品,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產品,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準及系統設備、儀器儀表、終端和芯片等全產業鏈產品,高端路由、交換芯片及設備,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和光交換設備,軟件定義網絡(SDN)設備,北斗衛星導航應用設備,汽車、醫療與金融等行業應用電子產品,智能傳感設備,新型光電顯示設備,電力線通信組網設備。
信息消費電子設備:采用激光、超高清、裸眼3D、高動態范圍顯示(HDR)和三維聲等新技術的新型視聽設備;智慧健康養老設備;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頭戴式顯示設備及其外圍設備。
光學光電子:半導體激光器用芯片,高功率、高光束質量、高可靠性、高智能化、固態化和低成本的激光器件,25Gbps以上直接調制激光器(DML)和電吸收調制激光器(EML),鈮酸鋰高速率光調制器,25Gbps以上探測器,光線傳感器,發光二極管等光電器件及新型襯底材料,高功率激光加工設備,激光用光纖,高性能光學薄膜鍍膜設備,新型光電、石墨烯、新型光學玻璃、高分辨率非制冷紅外焦平面用的材料及探測器,小尺寸、高集成度、高分辨率光學鏡頭設計、組裝技術。
太陽能光伏:穩定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技術,高效全單晶鑄錠、高效單晶拉棒、長壽命N型單晶拉棒技術,多晶硅片金剛線切割技術及120-15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關鍵技術,高倍聚光電池、新型薄膜電池,適用于不同區域的耐酸堿性等差異化組件及高效組件封裝技術,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離子注入等成套設備生產線,高效逆變器、儲能技術及管理控制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光伏微網系統、智能光伏電站。
(2)通信業
發展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力爭成為5G國際標準的主導者之一,重點突破大規模天線陣列技術,超密集組網技術、新型多址接入技術,超寬帶技術,高頻段通信技術,車聯網等終端間通信技術,可見光通信技術,支持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新型核心網架構技術,以用戶為中心和具有高感知的接入網與核心網等關鍵技術。研發新一代網絡技術,大力發展高速路由交換技術、網絡管控技術、網絡測量感知技術、高速光傳輸技術、大容量的全光交換技術、波長選擇型(WSS)光交叉技術、超大容量長距離光通信技術和海底通信技術、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WDM-PON)器件技術等關鍵技術。
(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繼續提升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重點研究工業軟件關鍵技術。繼續加大對軟件資源虛擬化、云端化、服務化、桌面虛擬化、應用程序虛擬化、平臺虛擬化、網絡功能和資源虛擬化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對虛擬仿真、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究。針對大規模、分布式、跨系統、多源、異構數據資源特點,研究大數據技術,提供數據知識服務。針對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業”等新興領域,順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形勢,發展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產品。
專欄12: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方向
基礎和應用軟件技術:工業基礎軟件平臺、工業操作系統、工業數據集成與處理平臺系統、制造運行管理系統,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建模、語義網建模、知識建模、復雜個性化產品三維建模、全生命周期柔性建模、人機智慧集成建模,多領域統一建模和聯合仿真、工程分析、多學科優化和綜合仿真。
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硬件(服務器、傳感設備、制造設備)資源虛擬化及服務化技術,數據資源傳輸、數據獲取、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數據融合、數據管理、數據顯示技術,基于認知機理的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智能語音技術、基于語義的檢索技術。
信息安全技術:工業系統和設備漏洞掃描、漏洞挖掘、主機防護等信息安全技術,面向工業大數據、工業云、信息物理系統(CPS)等領域的信息安全防護關鍵技術和產品,工業防火墻、網閘等工業信息安全邊界防護產品,高級持續性威脅(APT)防護、攻擊檢測和追蹤溯源,電子認證技術,可信網站、可信移動應用程序(APP)、可信郵件等電子認證。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推動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協同解決產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確保各項任務取得實效。充分發揮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科技界等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有效地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工作。
(二)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繼續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等稅收政策,促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重點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擴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保費補償政策覆蓋面。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類優惠政策,探索有效支持方式,支持產業技術創新。加強對國內外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形勢的研究,做好政策預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訂促進技術創新的新政策。
(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深化產融結合,鼓勵地方財政、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入產業技術創新。運用后補助等方式,支持企業自主決策、先行投入,開展重大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大對企業的融資擔保支持力度。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調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性,形成產學研用聯合人才培養機制。鼓勵科技人員自辦、領辦企業。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在不同性質單位和不同地域間有序自由流動。積極引進產業發展所需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回國和來華創辦企業、從事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強化對人才的物質和精神激勵。
(五)注重國際技術合作
鼓勵企業開展國際技術交流活動,采取科技合作、技術轉移、技術并購、資源共同開發與利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等多種方式,擴大我國產業技術創新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吸引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在國內建設高水平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運營中心,帶動國內創新能力提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