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07 11:34
來源:安盟天下
7月可謂環境的保護大月,尤其對于土壤,隨著前一段時間“土十條”的發布,加上6月環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以及即將到來的全國土地日的助推,土地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
針對一系列的土壤問題,我國明確提出了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我國面臨的土地污染問題范圍非常廣、隱蔽性又高、修復成本大而且爆發性強,其中,重金屬污染是土壤污染中的重點問題之一。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無污染耕地面積約12.72億畝,占調查耕地總面積的91.8%,主要分布在蘇浙滬區、東北區、京津冀魯區、西北區、晉豫區和青藏區,重金屬中-重度污染或超標的點位比例占2.5%,覆蓋面積為3488萬畝,輕微-輕度污染或超標的點位比例占5.7%,覆蓋面積為7899萬畝。污染或超標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湘鄂皖贛區、閩粵瓊區和西南區。
什么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將重金屬帶入土壤中,致使土壤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土壤中的汞(Hg)、鎘(Cd)、鉛(Pb)、鉻(Cr)、銅(Cu)、鎳(Ni)、鈷(Co)、錫(Sn)以及類金屬砷(As)等都屬于重金屬污染物。土壤中的金屬輸入主要通過4種途徑:大氣沉降(包括自然來源和人為來源)、含有金屬雜質的化肥、動物糞肥以及污染水體的灌溉。
據調查,農藥、廢水、污泥和大氣沉降等都會給土壤帶來重金屬污染物,由于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因此長期堆積會形成嚴重的重金屬污染。與空氣污染、水污染不同的是,重金屬污染在土壤中不易隨水淋溶,不易被微生物分解。重金屬長期累積在農作物中并進入食物鏈,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構成風險。
重金屬污染的危害過量重金屬將對植物生理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使其營養失調。這些都會導致土壤退化,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并通過徑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重金屬在土壤中的積累、遷移,不僅危害區域生態安全,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導致一些慢性病、畸形、癌癥的發生。重金屬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并生成毒性更強的甲基化合物,毒害食物鏈生物,最終在人體內積累,危害人類健康。
重金屬污染修復非一日之功經過近十多年來全球范圍的研究與應用,包括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其聯合修復技術在內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已經形成,并積累了不同重金屬污染類型的工業場地、耕地、河道底泥綜合修復工程技術的成功案例和應用經驗。
以東方園林集團旗下的東方復地為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用綠色修復理念,利用淋洗、電化學、協同處置、固化、穩定化、隔離填埋、生物技術等,治理污染受損的工業場地、耕地、油田及河道,修復其土壤、底泥和地下水,結合區域規劃、生態恢復、景觀提升等綜合設計,營造宜居宜業的土壤和地下水資源環境,還原自然生態本貌,全面助力區域土地開發利用,領跑土壤綠色修復產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雖然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已經走上了快車道,但任務依然艱巨。針對土壤污染問題需建立長效的土壤污染監測體系和土壤污染預警機制,將土壤進一步污染的情況降到最低。
原標題:為土壤減“重”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