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02 10:55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井媛媛
2015年,環保行業低價競標現象嚴重,垃圾焚燒每噸的價格從前年某企業的40多塊錢,到去年年初的20多塊錢,再到去年年底的18塊錢,呈現出一路走低趨勢;污水處理方面亦同,深度處理的地下污水處理廠從原來2塊錢的預期迅速通過競標變成7毛錢,環保行業的低價競標已逐步成為常態。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認為:“追本溯源,低價競爭的本質是不同企業的產品滿足了相同客戶的相同需求,即供給的同質化。”
跟隨非市場需求的供給前途堪憂
在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投資建設規劃已成為環保需求的指向標,但投資建設規劃是政府的“政治規劃”,而非市場檢驗后所釋放出的需求。傅濤介紹:“大批環保企業默認政府規劃的合理性,沒有真正在用戶層面上、需求層面上,認真分析需求的合理性,因此造成了產業錯配進一步升級。”回到產業表象,導致了環保行業的供給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低價競爭成為常態。
產業錯配下,兩大維度尋找新供給區域
傳統的供給是跟隨著非市場需求的,在政府干涉下圍繞“計劃”與“規劃”的供給。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檢驗后,環境治理服務市場已出現了產業錯配現象。傅濤認為:“如果一個市場化公司在現背景下,仍然僅跟著政府的非理性需求拉動,一定會掉進‘溝’里面,5年前的太陽能產業就是前車之鑒。”傅濤強調:“應注意到,我國的環保產業并非整體供給過剩,而是局部供給過剩。”
對于市場化公司而言,只有發現了新的用戶、新的需求,才是機會,圍繞用戶的需求組合技術和產品,才能實現創新增長,才是我們所說的新供給。具體到供給同質化及產業錯配而言,傅濤介紹:“同業層次性錯配和環境轉型性錯配,將成為新供給的兩大突破維度。”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