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26 14:01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薛濤
其實,吳曉波自己這篇文章也充滿了新媒體的優點和缺點,為達傳播力而略偏激,為快速出稿而主要依靠思辨,并不科學。我不認為以往的深度就是不可替代的好模式,天津事件等諸多現象表明,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用另一種看似噪聲四起的方式,實現了媒體的基本責任,監管社會公義。而這方面,過去的媒體模式并不比現在做的更好。單元深度媒體即將死亡,分化后的平臺型媒體是下一個機會。
——薛濤
下文源自:微信“吳曉波頻道”
新聞的防線已經失守。剩下的,便是猜測、調侃以及基礎于流言和過往事實的經驗式評論,過去一周的16篇10萬+,全數屬于此等隔靴搔癢的作品。
周五,布置給助理的最后一項工作,是請他幫忙拉一張列表。
在過去的一周里,寶能狙擊萬科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爆炸事件,我想了解一下,傳媒業者在這幾天里,到底盡到了怎樣的職責。
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今的中國輿論場里,無論哪一種媒體介質,其公共影響力都體現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量上。于是,我的助理在新榜的協助下,找出了從12月17日到12月23日的寶萬事件熱門文章,其中10萬+的文章共計16篇,按發表時間排序,分別是——
王石宣戰:不歡迎寶能系成第一大股東/格上理財
王石復辟與沒有人給她做紅燒肉的田樸珺/商業人物
萬科突然停牌決戰已經展開!/第一財經資訊
并肩而戰?別天真了,這是王石一個人的戰斗/商業人物
萬科一劫,這就是江湖/正和島
這基本是不接王石電話的意思吧?/波音大飛機
超級重磅!反收購,王石突然拋出毒丸計劃/財經主張
賣玉米起家的看不起賣菜起家的?萬科是誰的紅燒肉/鳳凰財經
25年前,寶能系祖師爺,30天完美強暴拒絕他的地產巨無霸/華商韜略
大家都在談王石,我們卻想說這個野蠻人姚振華/吳曉波頻道
王石是如何得了美女丟了萬科的?/第一財經
奇襲萬科!500億對決6000億,它底氣何在?/WIND資訊
姚老師給我們上課了/吳曉波頻道
萬科股權之爭催生暴富新板塊/跑贏大盤的王者
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光遠看經濟
我的朋友王石,以及善與大意的代價/秦朔朋友圈
這可能是過去七天里你們看到最多的一張臉
簡單地做一下統計,便輕易地發現,大抵有兩個新特點。
其一,在重大的突發財經新聞的爆發期,主流財經媒體基本喪失了輿論的主導權。這16篇10萬+,只有三篇來自傳統意義上的財經媒體,它們分別是第一財經和鳳凰財經,其余熱文均出于自媒體。
其二,新聞第一落點的深度調查報道全數缺失,出現了罕見的“新聞空心化”現象,這一景象的出現,在三年之前,是難以想象的事。
在所有的新聞報道門類中,財經事件深度調查是門檻和技術含量最高的,甚至可以認為,缺乏核心細節為背景的財經觀點都是沒有價值的。可是,在寶萬事件中,我們非常悲哀地發現,經典意義上的財經媒體已經無法為讀者提供及時的第一手深度調查。
這是能力的喪失,更可怕的,是職業熱情的喪失。
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新聞的爆發迭進及企業的即時反應,超出了傳統媒體的報道規律,選題出現——布置任務——啟動調查——成稿呈現,這一線性的報道執行模式完全跟不上失控的新聞遞進速度。
移動互聯網新聞壽命以每個點擊動作計算
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傳統媒體不再愿意——或者說喪失了追挖真相的財力和職業熱情。為了寫作這篇專欄,我先后與新聞門戶、財經日報及雜志的三位編委面聊及通了電話,他們給我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
報道一則如此重大而內幕復雜的財經事件,需要投入相當的經費和人力,誰愿意為此買單?
資深的財經調查記者在過去的兩年里大多離職,幾乎找不到合適的可派之將;
即便千辛萬難地完成了深度調查,可是,誰又能保證它在輿論場上會存活多久?
這三位編委朋友,與其說給了我答案,倒不如說拋給了我三個無法回答的悲涼設問,它們應該就是當今中國財經報道領域的真相。
新聞的防線已經失守。
剩下的,便是猜測、調侃以及基礎于流言和過往事實的經驗式評論,過去一周的16篇10萬+——包括我所寫的那篇專欄,全數屬于此等隔靴搔癢的作品。
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戰場和“槍林彈雨”
在媒體領域,資深調查記者的培養從來是最昂貴的,他們的獨立精神和作戰能力,是衡量一個傳媒乃至一個國家媒體業的核心指標。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各大傳統媒體出于種種原因,紛紛取消或合并了深度調查部、機動記者組,資深調查記者大面積出走,他們的“集體消失”,無疑是最嚴重的產業資產流失,也是中國傳媒業淺薄化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自媒體的興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沒有了兢兢業業的信息采集者,則所有的公共言論均為沒有憑借的無根之蓮,那個自由是空空的殼。
如果“新聞空心化”成為未來財經世界的“新常態”,那么,新聞事實的真實呈現將不可能,輿論將被情緒和有力人士操控,公共利益的理性維護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傳媒業中,有兩種人才非常寶貴,一類是“敢死隊”,即在突發性的災難事件發生時,能夠不畏危險地抵達第一現場,帶回最及時的影像和現場報道;另一類是“特種兵”,即在復雜新聞事件的爆發期,能夠以專業的追蹤和分析能力,告訴公眾表象背后的真相與事件邏輯。
如今看來,敢死隊猶在,特種兵已死。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