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關于環境公用設施推行第三方治理的若干思考

時間:2015-12-24 13:14

來源:河北環境保護微信

作者:華冰群

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推進,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河北全省環保產業企業1040家,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企業 558家,環保產品產值 553.14億元。河北省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以資源循環利用的產值最高,達到環保產業總產值的40%以上;環保服務業發展緩慢,占環保產業的比重為11%;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緩慢,主要集中于城市污水末端處理(污水廠),占比不大,在其它領域(垃圾處理,工業污染、園區治理等)份額較小,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尚在發育中。

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情形之一。環境公用設施推行第三方治理的許多問題尚在思考、研究、探索中。

一、關于對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的認識

目前,對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的認識還存在分歧,普遍有認識上的誤區。表現在:

1、嚴格環境執法催生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產業

有些執法部門的執法人員都認為,只有嚴格環境執法,才能催生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產業。好像嚴格環境執法就是為了催生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產業。這是錯誤的認識。錯在對環境執法目的和功能的誤解。環境執法是為了督促環境管理相對人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規定,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如果偏離這一正確認識,則必然會將環境執法引入歧途。可見,嚴格環境執法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但不僅僅是為了催生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產業。

2、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必須強制推行

當下,有些環境執法人員甚至環保部門的領導干部都認為,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必須強制推行。

那么,什么是第三方治理呢?

根據國務院《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國辦發〔2014〕69號)規定,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第三方治理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是排污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機制,是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運營專業化、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有效措施。這是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最權威界定。

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公用設施單位和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是典型的委托關系。環境公用設施單位委托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治理污染物,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治理達標,排污單位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二者之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不能采用強制推行的方式。

二、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范圍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應當在什么行業產業領域推行呢?在實踐中有關方面還存在較大分歧。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國辦發〔2014〕69號)規定,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這一規定說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首先在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推行。因為,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是環境基礎設施,是公用設施,具有公益性,依法應由政府建設和運營,政府是業主。因此,環境公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是政府分內的事情。那么,政府是自己(城市建設部門)建設運營還是委托第三方治理公司建設運營,由政府決定。這是合法、合理的。

但是,有種觀點認為,可以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范圍擴大到重點行業深度治理領域,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它屬于指定企業接受中介服務,有強制性的意味,不僅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規定不一致,也違反了政府轉職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性政府轉變)的要求,還侵犯了企業自主選擇服務的權利。由以上可知,目前,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范圍應當嚴格限制在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農村環境整治等為重點的公共服務領域。當然,鋼鐵、水泥、電力、玻璃、焦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領域及其他排污企業自愿委托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治理的,不在此限。

三、關于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的模式

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模式,是指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治理采用的形式。

綜合市、縣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情況,經過思考,認為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治理的模式不應當拘于單一的BOT模式,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研究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模式,主要目的是為業主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治理方式。目前,可供選擇的模式主要有:

1、委托運營治理

這種模式下,環境公用設施由政府投資建設,委托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運營設施,治理達標,支付相應費用。受委托單位,主要使用原有的職工,只委派技術人員,保證環境設施正常運行,達標排放。這種模式可以解決政府技術力量不足、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

2、BOT

BOT模式下,由投資方投資建設、運營環境公用設施并征收處理費用,經過一定年限,將環境公用設施無償移交政府。投資方自行招錄職工,自行聘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政府需要制定收費政策和收費標準。二者需要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種模式,可以有效解決政府資金緊張、技術人員短缺等問題。

3、托管運營

這種模式下,環境公用設施由政府投資建設,交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托管運營,政府按合同約定支付托管運營費用。托管單位,可以繼續使用原有職工,也可以招錄新職工,向環境公用設施單位委派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確保設施正常運行,達標排放。這種模式可以更好解決政府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短缺的問題。

4、其他模式

隨著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開展,會創造出更多有效的治理模式,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四、關于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中的法律責任

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中的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法律規定導致環境公用設施運行不正常、超標排放、發生環境事故等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那么,在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過程中產生的法律責任,政府、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誰來承擔呢?

筆者認為可以按以下原則承擔責任:

1、按合同約定承擔責任。在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一是環境公用設施單位與環保部門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二者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二是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與環境公用設施單位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二者之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在法律上彼此是完全平等的。如果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與環境公用設施單位簽訂了合同,明確了責任承擔方式,按約定辦理即可。

2、環境公用設施單位承擔責任。根據現有法律規定,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毫無疑問,環境公用設施單位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如果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沒有盡到設施正常運行、排放達標等義務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則環境公用設施單位承擔責任后,可以依法向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追償因承擔法律責任受到的損失。

3、按過錯原則承擔責任。根據過罰相適應的原則,按照過錯大小,分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目前還有法律障礙,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后方可實行。

4、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承擔責任。完全因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的過錯、違法、違規而產生的法律責任,依法由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這不僅需要大膽改革,更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改革于法有據,進一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健康發展。

五、關于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費用支付

就目前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情況看,各地普遍存在延遲支付處理費用、拖欠處理費用、長期不支付處理費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政府的信用,挫傷了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的積極性,阻礙了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的健康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進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順利開展,必須首先解決好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的費用支付問題。

1、推行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強制責任保險。由保險監管部門研究推出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強制責任保險險種,明確保險費率、繳費方式和保險責任事故、勘查理賠程序等;政府和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在簽訂合同后公用設施開始運行前,向保險公司投保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強制責任保險,分擔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的長期投資風險、環境公用設施單位的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2、建設第三方支付平臺

為了解決拖延支付的問題,可以考慮建設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就像馬云的支付寶一樣。可以考慮以下方案:

第一,由省政府或國家有關部門確定在國有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設立支付平臺。明確設立支付平臺的資質、員工條件、設施設備、信譽信用、金融業績等要求。擇優確定三個以上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公用設施第三方治理支付平臺業務。

第二,政府應當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按月或按季向支付平臺繳納合同約定的處理費用。

第三,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做到設施運行正常,達標排放,沒有其他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發生,憑當地縣以上環保部門出具的證明,到第三方支付平臺支取處理費用。

第四,第三方支付平臺,憑當地縣以上環保部門出具的設施運行正常、達標排放、沒有其他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證明,按月或按季支付規定數額的處理費用給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

第五,建立責任追究制,任何一方未履行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