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13年后再度修改,垃圾焚燒迎來史上最嚴“新國標”。
2014年5月16日,環保部與國家質檢總局共同發布《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下稱“新國標”),該標準已于7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相比以前的標準,新國標真可謂“史上最嚴”,不僅收緊各項指標要求,多項技術要求接近歐盟標準,而且對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選址要求、技術要求、入爐廢物要求、運行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監測要求、實施與監督等都做了一一規定。新國標對于垃圾焚燒企業和與之相關聯的環保企業來說,猶如一道“緊箍咒”,再也不能耍“任性”。
如今已經一年有余,各方反應如何?“新國標”的實施,是否會真正改變我國垃圾焚燒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打破垃圾焚燒僵局?
“史上最嚴”
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對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的需求進一步加大,經濟、社會發展對環保要求進一步提高。新國標的出臺,主要是為了平衡這兩方面的需求,防治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規范垃圾焚燒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促進生活垃圾焚燒技術水平和環保水平的提高。
據了解,《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首次發布于2000年,2001年第一次修訂,2014年5月16日,《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第二次修訂版正式發布。
新國標無疑是進步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如在爭議頗多的選址環節,需要考慮當地環境和居民的健康影響等因素,這是第一次見諸案牘;要求也更加嚴格,煙氣排放物的在線監測從“日平均值”變為“時平均值”。
對比歐盟更科學
“新標準更加符合現實要求,不但更為嚴格,也更為科學,尤其是新增的工況控制指標,將污染控制從末端前移到過程,是我國環境標準制定的一個積極探索。”
參與標準修訂全過程的中國環境科學院固體廢物研究所所長王琪說到,同舊國標相比,新國標對污染物排放限值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過程控制”和“風險控制”的先進理念,增加了在垃圾焚燒設施運行過程中的污染控制要求,擴大了標準適用范圍,填補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及污水廠污泥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的空白。
對比舊標更嚴格
垃圾焚燒新國標對舊標中的一些內容還進行了修改,提高了生活垃圾焚燒廠排放煙氣中的顆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屬以及化合物、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增加了生活垃圾焚燒爐啟動、停爐、故障或事故等時段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要求。
其中,提高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無疑是“親民”的一項重大舉措。眾所周知,在垃圾焚燒中,二噁英等致癌物質的排放,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此次“新國標”更是向歐盟現行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看齊,比舊標準收嚴了10倍。蕪湖生態中心固廢項目負責人岳彩絢認為,“新國標”收緊了煙氣中各項污染物的限值,最顯著的是將二噁英類污染物的限值,從1.0ng/m3的測定均值改為0.1ng/m3,這的確與現行歐盟標準一致。
基于現實更切合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提醒,總體上“新國標”與歐盟標準接近,但在具體執行上還存在區別。“如歐盟標準采用的是半小時均值與日均值,我國實際執行中的日常監督性監測往往采用小時均值。因此,‘新國標’采用的小時均值與日均值并不能與歐盟標準直接比較。”
也有專家指出,在制訂各污染物具體限值時,應根據我國國情和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在確保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做出適當規定,不宜過分強調什么都跟歐盟一樣。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同樣認為,歐盟標準頒布于14年前,其中某些指標可能很快面臨淘汰,實際上在歐洲已經爭論多年。因此,大家紛紛要求將二噁英的限值再嚴格一些,并同時增加其他更嚴格的條件加以限制。
民眾之“惑”
關于垃圾的爭議與疑惑,似乎從未停止。
一邊是垃圾數量逐年遞增,一邊是處理能力相形見絀;一邊是“垃圾場該建”,一邊是“別建在我家后院”。
如何處理好垃圾?政府部門左右為難,周邊居民坐立不安,垃圾處理項目進退失據。
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討厭垃圾。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是公認的難題。世界范圍內的眾多“反建”事例表明,“垃圾之歌”一直充滿起伏的旋律。或回收,或填埋,或焚燒,或堆肥……我們丟棄的垃圾,或許比史料更能真實地記錄生活。選擇處理垃圾方式的過程,甚至可以映射出文明、人性和公共治理的狀態。
然而,沒有選擇的是,日益增長的垃圾產生量與現實的處理能力之間始終存在缺口。垃圾時時刻刻產生,若“處理”跑不贏“產生”的速度,就會“兵臨城下”;若處理質量低于科學標準和公眾預期,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健康損害,甚至傷了民心。
垃圾問題到底是技術還是社會問題?是理念還是實踐問題?是政府還是民眾的問題?
隨著新環保法以及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的出臺,國家逐步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及排放標準,勒緊了監管的“緊箍咒”。
雖然諸多方面新國標的指標都漸趨嚴格,但提起垃圾焚燒廠,不少市民心中還是有不少的疑惑,比如:垃圾焚燒技術能否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有沒能力按照歐盟最新標準做好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和運營,臭氣、二噁英等污染問題是否能夠解決。
業內人士認為,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具有強烈的公共屬性,公眾所需要的是運營企業對環保承諾百分百的兌現。但是,不斷拉低垃圾處理費,以低價中標的方式為后期不規范的運營埋下伏筆,令整個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日漸顯現,最終會加深公眾對垃圾焚燒行業的誤解,使“鄰避運動”演變得更加激烈。
垃圾焚燒釋疑關鍵在于信息公開,但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比如,含有大量重金屬和二噁英的固體廢物飛灰卻始終未進入公眾的視野。據了解,從過去數年民間環保組織申請公開十余座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飛灰轉運和處置的登記記錄信息時,沒有一個焚燒廠和環保部門公開過相關信息。
尋求突圍
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龍及其團隊就垃圾焚燒處理項目進行搜集和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4月,全國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產規模約為22萬噸/日,在建約11.9萬噸/日。二者合計超過“十二五”垃圾焚燒項目目標規模。
對于接下來“十三五”的五年,徐文龍認為仍然會保持快速的發展趨勢。包括目前正在建設的、籌建的、已經簽約的,這些都會是未來五年的增長點。據徐文龍的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4月,包含在建、籌建、簽約的垃圾焚燒項目規模將有24.327萬噸/日,比目前已建成的項目規模總和還多,垃圾焚燒逐漸成為主流的處理趨勢。
垃圾焚燒還在繼續,探索“垃圾圍城”新路仍在突圍。自然大學垃圾學院研究員陳立雯認為,目前,全國160余座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已經進入新標準執行倒計時,因而迫切需要公眾參與監督,推動政府督促企業的整改,推進企業升級凈化系統、提高運行標準。而信息披露尤其是在線監測信息的實時公開,是提高政府執法力度,推進企業整改的最重要動力。
首先,應加強監管
專家認為,不管這次修訂的標準有多么嚴格,對于監管的信息,環保部門如果不能向社會公布并接受公眾監督的話,那么無論是企業自行監測的信息,還是環保部門的官方檢測都將毫無意義。
目前,據了解,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超過80億噸,占地80多萬畝,且垃圾產生量仍以5%~8%的速度增長,占地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續增長。“垃圾圍城”對公眾身體健康的危害已經凸現,給中國城市敲響警鐘。如何有效處置這些垃圾,成了擺在管理部門的一道難題。
赫曉霞強調,“除環保部門的例行監測外,還應鼓勵和推動社會監督;發展企業周邊的社區居民成為環保志愿者,通過直接觀察,如道路遺撒、惡臭發生、煙囪排放異常等現象,及時向環保部門舉報;鼓勵一些環保類社會組織參與便攜式環境監測,可更及時地發現問題。”
徐海云對此持同樣態度。
徐海云表示,要將新國標執行到位,必須加強監管體系建設,落實監管制度、監管資金等;避免垃圾處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對真正做好的生活垃圾焚燒企業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對那些不達標的要依法處罰。
其次,信息公開透明
隨著城市生活垃圾的逐年增長,“垃圾圍城”現象愈演愈烈。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垃圾焚燒必然成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預計,到2015年年底,我國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超過300座。
然而,由于擔心對居住環境產生損害,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往往受到周邊居民的抵制而擱淺,即所謂“鄰避”現象。如何才能獲得社會公眾的理解和信任?固廢處理行業面臨的挑戰,其實同時也是機遇,要做到化“危”為“機”。
環保組織建議,應加大污染物信息公開力度,實現百分百垃圾焚燒廠在線公布監測數據,尤其二噁英類、飛灰類的信息公開。比如在提到垃圾焚燒處理時,政府部門和相關專家都習慣列舉日本、德國和新加坡等國的成功案例。但專家認為,國外的一些垃圾焚燒處理設施之所以能與周圍的居民和諧相處,并讓人感覺到垃圾在焚燒過程中是安全、可靠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整個垃圾焚燒的處理都是一個公開且透明的過程。
然而,對于環保部門和垃圾焚燒廠而言,做到信息公開似乎不容易。
陳立雯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推進垃圾焚燒廠的清潔運行:敦促生活垃圾焚燒廠加快污染控制技術整改,確保2016年1月1日達到新標準要求。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實現全國100%垃圾焚燒廠在線公布監測數據。徹查生活垃圾焚燒廠違法運行行為,保證“不驗收不運行,不整改不運行”。加強環保部門,尤其是二三線市縣級環保部門對信息公開的執行力度。
最后,企業應規范自身
專家認為,堅持規范和高標準運營,堅持持之以恒的理念,才能消除恐慌,取信于民。這是民眾與政府、與垃圾焚燒企業之間和諧共存的最終之道,也是消除民眾對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的最優之道。
公眾對現代焚燒技術能否有效分解二噁英存有疑慮;當前各家企業技術和實力參差不齊,行業內存在多種運營水平的情況。因此企業不但要從自身出發,規范自身,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勒緊監管的緊箍咒。
國內公眾正是被二噁英牽動了敏感的神經,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擔心是被‘放大化’了”,盡管當前的現代化垃圾焚燒技術能夠將二噁英有效分解,但民眾仍舊對此持有疑慮,因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
國內垃圾焚燒市場準入標準正在逐漸完善與提高,當前各家企業技術和實力參差不齊,導致行業存在多種運營水平的情況。垃圾焚燒行業是高技術含量行業,只有行業內企業都認清楚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涉及百姓民生的基礎設施,是解決污染的設施這一核心屬性,堅持規范的運營,堅持高標準的運營,堅持持之以恒的理念,才能消除恐慌,取信于民。這是民眾與政府、與垃圾焚燒企業之間和諧共存的最終之道,也是消除民眾對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的最優之道。
專家分析認為,從目前國內和國際上的技術來看,一些垃圾焚燒企業和公眾之間矛盾的發生,其實從技術上和管理上都是可以解決的。如果企業規范操作,進行透明公開的管理,矛盾和沖突是可以避免的。
異軍突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垃圾圍城在中國早已是普遍現象。據統計,全國668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能環境)認為,環保行業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污染問題嚴重,環境形勢嚴峻,而行業卻亂象叢生,驟然涌現的企業能否堪擔大任?
為了提高垃圾焚燒質量,環保業界提出了具有更高標準、更低排放的“面向未來的藍色垃圾焚燒廠”設計理念。高能環境表示,更高標準、更清潔的“藍色焚燒”將是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值得大力倡導,未來高能環境從三個方面把“藍色焚燒”理念變為行動,將垃圾焚燒燒到極致。
第一、應該由領先企業建立標桿項目進行試點,從技術、管理等多方面提高焚燒水準。多數民眾關心最多的還是焚燒廠排放的煙氣情況,排放不過關,再好的焚燒技術及理念都將難以付諸實現。
第二、政府應對市場競爭建立起正確的監管與導向,推動行業門檻的建立,引導企業良性競爭。民眾對垃圾焚燒廠的擔憂來源于對內部運營狀況的不了解,因此垃圾焚燒廠需要有更完善的監管機制和更透明的運營模式。目前,高能環境已經開啟了科學監管的開發之路,此外還在建設智能化的運營監管平臺和監管機制,不但提高廠區運營的透明度,同時也為公司提供了更快捷的有效信息。
第三、政府應和企業攜手,共同引導公眾了解“藍色焚燒”標準,以消除“鄰避”效應。這樣“藍色焚燒”才能進一步推廣落地,并推動國家制定更高的垃圾焚燒標準。
高能環境認為,未來企業的發展,競爭力所在還是要做好品質。高能環境把“藍色焚燒”看成根本,認為追求“藍色焚燒”的過程就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倡導企業的文化與觀念符合“藍色”的標準,向極致化的藍色焚燒挺近,作可落地的藍色焚燒的踐行者。
大時代如此,高能環境二十余載砥礪前行,未來高能環境將始終牢牢樹立“科技保障安全”的經營理念,秉承“科技創新、服務利民”的企業宗旨,專注專行,打造中華領先、世界水平的國際化一流環境技術企業,努力“為人類為社會創造持久安全的環境”,為垃圾焚燒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
餐廚、循環經濟園、藍色垃圾焚燒廠落地在何方?由E20環境平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5(第九屆)固廢戰略論壇”將于12月18-19日(周五、周六)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聚英廳舉辦。論壇將以“固廢產業的生態化轉型”為主題。從政策解讀、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技術發展方向、平臺和產業研究等角度,系統闡述固廢產業的政策、機遇與未來發展方向。從領跑者的智慧分享、細分領域的盤點與思考兩方面,分享從業者該如何提高標準、突破技術、追求極致,搭建產業共生關系,為企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