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9-11 16:14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傅濤
水體黑臭、垃圾圍城、霧霾頻發等現象將環境治理推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公眾對環境需求的提高、政策的頻繁發布,僅僅解決問題的治理模式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要求,面向效果治理的時代已經來臨。行業如何應對?“極致化與藍色思維”,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在“2015(第七屆)水業熱點論壇”上給出這樣的答復,并在現場分享了他對污泥處理處置極致化的思考。
以下為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新老朋友,上海水業熱點論壇走過了七個年頭,我們共同參與了水務領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很多新的理念和想法都在論壇上迸發出來,也感謝合辦方上海市政院張辰大師、上海城投麥總。
今天我們的題目是《極致化與藍色思維》。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
節能環保一直在一起,上個月我見到節能協會的會長,他說節能的都是環保的,但是環保的往往不節能。這種嘲笑可能不僅是節能行業,節能行業是新興領域,還有一些合伙人來自化學行業。通用機械行業嘲笑我們的設備不專業,化工行業嘲笑我們的控制不專業,我們看電力行業、鐵路行業,從別的行業可以看到我們的差距。我們的差距不僅在節能上,環保行業10多年來,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們污水處理廠突飛猛進,短短10多年從幾十個污水處理廠,發展到3700多個縣城以上的污水處理廠,如果把鎮上的污水處理廠都算上,有4000到5000個。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問題,我們在快速發展,注重了污水,但是忽略了污泥,很多自動化設施不能運營等等。我們有很多技術,但是有多少考慮了用戶的需求?我們的行業畫地為牢,屬地經營,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集團、污水處理公司,相互間有一些技術交流,天下污水是一家,但大部分是同質化的,好的經驗很少得到真正的推廣、普及。環境企業有4萬多家,但同質化競爭導致行業內出現了很多低水平的重復。
“水十條”表征環境效果時代的到來
我總結一下,看似強大的、發展很快的市政污水污泥行業,實際上很脆弱。我們能承受社會對我們的重任嗎?今年4月份,“水十條”發布,期盼已久的“水十條”和以往的發展規劃不同,“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發布很多投資性的政策,在哪里建多少污水處理廠,建多少垃圾處理廠,“水十條”是中央政府向社會的責任承諾,我們以前的環保基本是問題導向,哪出問題解決哪里。市政也是問題導向,污泥沒地方去了,抓得很緊。上海除臭抓得緊,出了問題領導抓一抓。當“水十條”變成效果導向、環境質量導向的時候,我們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產業、我們這么多設施,能供給環境的效果嗎?我們能實現對接嗎?我認為很懸。
支撐效果時代的三個角度
1、供大于求。沒有一個技術是不可替代的,出現一個設備,很快就有大批人會生產。不僅是我們行業,鋼鐵、煤炭都是這樣。甚至資本現在也是供大于求,資金沒有地方去,這是社會的現狀。并不是所有的供給都有用戶承認,技術也好、人才也好,我們現在幾百所院校每年培養環境工程的本科生、碩士生,大部分工作很難找,他們都集中在一個領域。用戶價值是我們定義的一個技術有效性的核心緯度,尤其是在我們這種全球的、供大于求的時代。以前我們希望自己的匯率越來越高,全球供大于求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匯率越來越低,希望我們可以把東西賣出去,這已經是我們的大方向,環保行業同樣如此。
2、供給如何變成用戶價值,需要價值的重新定義。這就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企業。現在中央的幾大國策,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這是我們習李時代最重要的方向。水務行業從供給時代到用戶產出時代,出現了價值落差,價值鏈是斷的。很多點狀的供應并不能實現水十條要求的效果。這需要價值重構,價值重構的主體是企業。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定是有用戶價值。現在我在做一個企業,我感覺到了企業家的不容易和偉大,他們是從用戶出發設計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工作和內容,以前我們很多角色是“自嗨”的。
企業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是做產品,商業價值設計,去滿足我們從粗放的供給時代到面向效果的、極致化的需求時代的轉變。
還有兩個話題必須要面對,今年李克強總理把“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兩個月前發布了11個領域的“互聯網+”落地行動計劃,其中也有生態領域的“互聯網+”。我們知道4G是3G速度的36倍,5G說是4G速度180倍。有人說我們這個行業早就接通互聯網了。10多年前我到住建部參加驗收,那時候完全不懂什么叫信息化。現在,供水行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網信息系統。但是我覺得信息化不是“互聯網+”,一個行業用互聯網我們不陌生,這是工具。“互聯網+”是重構價值交換的規則。一個行業價值鏈發生顛覆性變化的時候,“互聯網+”會成為重構價值鏈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現在的科技發展和趨勢,為我們的重構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有人說,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互聯網+”?很多人認為,環保離“互聯網+”的路很遠。“互聯網+”是從末端上溯的。
環保是為政府甲方提供服務的,政府過去的10多年、20年沒有真正的長性,他的需求是脈動的,出了問題抓一個問題,不出問題往往不抓問題。給“互聯網+”的價值鏈重構,造成了不好的環境。如果甲方不在理性的空間下做,顛覆是很難的。進入效果的時代,當老百姓對環境效果的追求變得理性,這個需求會變得穩定、可靠。互聯網的行業顛覆,不光是我們的行業,大家知道,阿里巴巴顛覆了流通行業。多少超市在關門?為什么它能顛覆?因為那是理性消費群體;當銀行真正改革的時候,互聯網銀行開始興起;其實互聯網還顛覆了制造業,工業化4.0德國先提起,中國也在做;傳播行業,中央臺的廣告收入直線下降。“互聯網+”對一個行業的影響,隨著5G的提速會越來越大。
3、下一個話題,我想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話題是大數據。上次我在小米提了一個IPV6,說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有一個IP地址,那每一個環保的垃圾帶、每一個設備、螺絲,都可以很清晰地溯源。但如果數據沒有更新、沒有末端反饋,那不是大數據。世界每天在變,大量的數據在云集,需要大的儲存。更重要的,需要在末端參與數據的更新。末端參與數據更新是最根本的,我們的微信、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給騰訊提供了大數據基礎。行業進入效果的時代,這是我們談的一個背景。
極致化的兩個落地維度
接下來談談我們的主題,今天談的是極致化。極致化必須面對前面我所談的背景,效果時代的到來、我們對用戶價值感知的追求,企業、市場發揮的作用,以及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我們行業產生的沖擊,都是我們追求極致化的重要工具。
極致化是什么?有人說極致化就是做得完美。其實,我認為極致化不等于完美,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包括一個雕塑,只要你有時間,你雕刻一輩子它也不是完美的。極致化是什么?本質上是超出用戶預期,這是極致化的表現。如果把極致化定義為完美,成本、時間,一切都不可控。所以,我認為極致化就是超出用戶的預期。怎么超出用戶的預期?一個是把事做得更好。我們去日本、歐洲參觀,你去看馬路邊、去看農村,我們還是有差距。我們建了很宏大的污水處理廠,但是細節方面差很多,我們這個行業缺乏雕琢的精神。二是日本的馬桶,中國人蜂擁去買馬桶蓋,他們的雕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第二是認真去做用戶界面,用價值導向做用戶界面。實際上我認為真的要做到極致,就是極致化、精雕刻的追求。
我認為水務行業做了10多年的快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真正的極致時代。從效果時代談起,當政府甲方被工作、社會逼迫追求環境效果的時候,才是我們極致化的動力。沒有到位的甲方,就沒有到位的乙方。所以我說,2015年是中國水務行業極致化的元年,原因是因為“水十條”的發布。“水十條”不僅開啟了工程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會逼迫我們的供給者——設備公司、設計院等等都要以匠人的心態、精益求精的心態來做我們每個環節。
另外,倡議書當中張總也談到了,設計、運營、功能環節,都需要走上極致化。這個行業不需要萬金油的環保公司。什么都會干,什么都干得一般,資本行業不需要,我們也不需要。以前我們信息不對稱,你做得很差別人又不來,這工程就是你的。當“互聯網+”讓信息不對稱越來越少、中間環節越來越少的時候,封閉體系獲得了市場,在未來會越來越困難。萬金油的環保公司是沒有前途的,全能的設計院也是沒有前途的,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專長。專業雕刻大師,往往就是一個方面充滿偏見,其它方面一竅不通,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大的大師。
如何讓用戶感動?我這里有幾個觀點,這是我們在互聯網行業的深刻體會。我前天去小米手機參觀,我也是用著小米手機。你用著小米手機,不可能再買一臺小米手機,起碼一年之后。他們是每周都在做軟件更新,軟件更新比硬件更新快,蘋果半年才做一次更新。其實,軟件的工作在用戶感知方面大有可為。比小米硬件好的手機多得是,但是它對軟件創新非常重視。我們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比如一個安全提示、水龍頭的提示等等,都是軟方面的感知,我呼吁這個行業在極致化的時候更注重軟的方式,并不增加成本,但體現了你的用心。第二方面是張總談到的細節,并不是建了鳥巢就感覺你是極致化了,那只是極致化的一個側面。每個螺絲釘、每個角落都那么干凈、清潔,才會讓用戶感動。讓用戶感動才是真正的極致化,而不是讓用戶掏更多的錢。
所有的東西,功能是標配,品質是保障。以前我們認為有了功能、有了品質就是極致了,其實現在看來,當所有供給都達到的時候,我們要求情感,情感才是真正的剛需。你能夠換位思考,把自己切換成用戶,他想到的我們都想到了,他想到的我們都做到了,讓用戶感動。我們完成基本功能可以做到,講求品質的很少。品質并不是極致化的全部,更多還要關注情感,尤其是人文行業。環保行業,應該關注居民和甲方的情感,關注鄰避效應的情感。垃圾焚燒廠開會的,很多都是自嗨的,盡管達標了,但是你有沒有考慮,用戶在那里買一樁別墅,離垃圾焚燒廠近,會同意嗎?
藍色共生的前提是極致化
第二個話題我想談藍色思維。以前的環保,我認為是工業性思維。我們的環保之所以存在,是幫用戶解決環境問題,是問題導向。我們的排放企業,在不情愿的情況下被環保局、被地方逼著解決一部分問題。一開始,“不被罰款”的心理壓力迫使他們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后來要解決真正的污染問題,處理污水、處理垃圾。政府也一樣,政府收了納稅人的錢和水費,并不愿意處理問題。當大家的意見大了,就想著要處理了。環保就是問題導向的一個行業。我們始終不是產生增量,只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實,環保會成為新的價值增量的起點,比如地下填埋場,土地的增量是價值的起點,再生水是價值的起點,污泥里蘊藏的能源、資源是價值的起點。往往我們作為一部分成本幫甲方搞定的時候,這些只是成本中心,一定是不追求極致的。但是如果你進入一個循環,成為下一個循環的原料,一個再生水廠不能隨便停工,當我們的水廠給電廠供電,一旦不及時他們就會有意見,這就要求我們的價值必須連續。所有的甲乙方關系,在新的循環下是共同創造價值的關系,并不是甲乙方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認知,環保最終會消亡,會和產業融合到一起,成為經濟循環的一個環節。
藍色共生的前提是極致化,如果某個環節沒有做到極致,一定不是價值的增長點,而是被社會良性循環的排異點。極致化,是我們藍色思維的前提。同時,生態循環必然是導向型的。目前,我們是控制到噸,污水處理、垃圾等等都是按噸賣,因為我們做得太粗放了。
水業的變革時代正在來臨,我們的甲方被公眾的反饋制衡,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E20環境平臺15年來一直在推動產業變革,也希望變革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用一個IT人的話說,他認為未來中國最偉大的公司是環保公司,做無害化的公司,從來不是一個偉大的公司。但是當你打通了社會自然循環的節點,讓世界資源、能源重生的公司,一定是偉大的公司。
最后這是我們的口號,卓越同行,筑夢環境。
謝謝大家!
溫馨提醒:
本次論壇,E20環境平臺正在進行“第一現場?直播報道”,更多精彩內容可直接瀏覽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論壇專題直播網頁:http://zt.h2o-china.com/meeting/2015/shsypc/liveshow.php,或者關注E20水網固廢網微信公眾號(chinawaternet)“第一現場”欄目.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