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9-01 09:33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敏
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截止8月30日,事故已造成150人遇難,當地居民生活嚴重受損,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如何有效控制爆炸區水坑氰化物污染,成為事故過后民眾關心的首要問題之一。
面對支援請求,中持全力支持
2015年8月21日早11:00,中持依迪亞(北京)環境檢測分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持檢測”,下同)接到天津前線環境應急專家組請求支援的電話,希望公司能夠在事故現場準確測定氰化物濃度,從而幫助環境應急專家組盡快制定工藝,破除氰化物,保證達標排放。了解到任務的緊急性和重要性,中持檢測立刻布置安排,專人統籌,三個小組著手準備實驗物品和人員物資。下午3:00,中持檢測天津救援團隊一行7人奔赴事故“前線”。下午6:30,支援團隊到達目的地——保稅區拓展區污水處理廠,他們搬出儀器和實驗物品,便立刻投入檢測工作,為推進現場研究團隊工作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
(第一批奔赴“前線”的中持檢測救援組人員)
奮戰七晝夜,用專業態度提供精準數據
救援團隊抵達天津后,連夜開展工作,當晚22:00完成現場實驗室搭建,并開始進行質控樣品測試。24:00第一批樣品到達,大家顧不上休息,連夜加班,確保專家組第二天早晨拿到全部實驗數據。
據了解,事故區雖然云集了大量環境檢測人員和設備,但所帶設備多為便攜式,數據準確度有待考量,而探索處理方案過程中數據準確度與精度至關重要。正是明白檢測數據的重要性,中持檢測天津支援團隊面對每天要檢測的幾十到上百個不等的樣品,絲毫不敢懈怠,他們從未放棄對數據質量的追求,始終堅持誠信、嚴謹、專注、服務的質量方針。
(圖為天津衛視報道中持檢測天津支援團隊的檢測工作)
現場工作期間,實驗團隊嚴格按照中國計量認證(CMA)要求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進行,所提交的數據具備CMA檢測報告的質量。實驗所采用的設備均經過計量校準,所用氰化物標準溶液采購自中國計量院,氰化物有證標準采購自環保部標準樣品研究所。所有分析和數據處理過程均能溯源到國家基準。現場所有樣品都擺放的十分規范整齊,已檢過的、未檢的界線明顯。數據的記錄也十分有條理,并進行了電子錄入。問到所采用的檢測方法和如何保證數據可靠性,檢測人員如數家珍,講解詳細,對做出的數據充滿信心。
正是懷揣著對事故后污染處理的責任,秉承著中持檢測對數據的精準執著,支援團隊在現場設施環境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堅守十分嚴格的質控體系,奮戰七晝夜,圓滿安全的完成了任務。
無畏環境,環保“逆行者”用行動體現責任
為了用準確的檢測數據為環境應急方案提供強大支持,用準確、及時的監測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所有應急組人員都在與時間賽跑。據環境應急專家組里面負責協調檢測工作的劉慶嶺老師說,剛開始他們曾經連續工作了34個小時。中持檢測的應急人員服務于多個研究團隊,各團隊通常白天會議協商,下午傍晚實驗,而他們只能連夜測試,因為天亮前一定要給出結果,保障實驗進展。他們連續兩天的休息時間都是凌晨4點,個個都掛著黑眼圈。
(中持檢測天津救援隊成員辛勤工作,爭分奪秒取得準確數據)
正是在高度社會責任感之下,中持檢測天津救援團隊成員在簡陋的實驗環境下,還建立了蒸餾、分析、送樣留樣等功能分區,規范的原始記錄,并與專家組之間建立了報告機制。采用雙班機制,人停實驗不停,完成多達每日上百樣品測試,所有樣品及時得到分析。目前,氰化物廢水的處置工藝已確定,污水應急處理設備已經調試運行。應急團隊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后續將在應急專家組的安排下繼續工作。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教授在談到中持檢測公司天津救援團隊所做的工作時,曾動情地在微信中寫道:“這里寫下的僅僅是你們所做的、付出的點滴,你們是出色的團隊,令人敬佩的年輕人,我真心的感謝你們。”
在天津爆炸事故中,中持檢測表現出了環保公司的責任心,用專業、用行動體現了環保人的大愛之心。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