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8-25 11:34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任萌萌
面對新環境、新需求,E20環境平臺對垃圾焚燒提出了倡導去除焚燒中心化、生態循環、產業協作的“藍色焚燒2.0”概念,然而,它是否適應當前需要?領先企業又是如何思考和踐行的?2015(第三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集結了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瀚藍環境)副董事長/總裁金鐸、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杭州錦江)總經理王元珞、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稱,首創環境)副總裁徐進軍、浙江旺能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江曉華,在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的主持下,共同就“藍色垃圾焚燒2.0”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藍色焚燒2.0:觀念轉型決定成敗
金鐸:“藍色焚燒”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未來企業的競爭力還是要靠好品質。追求“藍色焚燒”的過程就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一直堅持做自己的品質不容易,甚至有些時候可能會犧牲一定的速度;但是從可持續發展、企業穩健經營的角度,走品質之路,應該是走的更長更遠的一個選擇。
王元珞:錦江的產業思路已經從今年4月份開始開始全面調整、轉型,而且企業的內部轉型關鍵是觀念上、思想上的轉型,這很重要。
站的多高可能就看的多遠,錦江未來的發展,一定是站在更高的全球角度。在未來新的一輪垃圾無害化處理、“藍色2.0”歷史潮流當中,錦江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為中國垃圾無害化、藍色2.0推進提供助力。
徐進軍:我們賦予了“藍色焚燒”很多內涵,比如:系統化的、資源化的,這是順應當前國情和垃圾處理發展客觀規律的。
現在中國大陸正經歷著一個以前端為主、以焚燒為主、進行資源化的發展過程,我們當前能做的更多是能量回收。首創已經在系統化,在資源化,甚至追求極致的惠民方向做了布局。通過幾次大的收購,完成了固廢液整體的全方位布局;通過融資通道的打通,增加了股本融資和低成本的債務融資,來應對當前的客觀歷史時期低價競爭、白熱化競爭的問題。
江曉華:“藍色焚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1.0”、“2.0”后還有“3.0”,只能說是我們在路上。“藍色焚燒”是一種自律、一種責任。國家的標準離“藍色焚燒標準”是有些差距的。希望這方面的國家標準也提高一下,如果國家的標準能提高,對于優秀的環保企業來說是有優勢的,至少我可以跟政府議個價。
踐行藍色焚燒,行業如何破局?
金鐸:在佛山的南海項目是我們進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第一個項目,一開始,我們就選擇了比較高品質、能夠綜合、協同處理廢棄物的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到的、被社會所認可的價值。
品質是重要的,也印證通過做高品質的,有前瞻性的項目,能夠在這個市場中發展。
做垃圾焚燒是一個長期性的產業,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現在我們已經在做3-5年的分期改造計劃,會按照輕重緩急、達標要求等等,對社會負責的理念帶到企業里。我們一定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這種系統化、綜合性的協同處理方式,在很多項目上已經取得了地方政府的認同,我們覺得有望在一些項目上得到復制。
王元珞:中國人太聰明,老是會變。當前中國的垃圾焚燒技術能夠適應中國垃圾,而且以適應中國垃圾焚燒為光榮;但是,在國外垃圾處理的后端不變,把前面的東西變成跟你后面不變的東西,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思維。我們應該學習國外。
思考站在國際的層面來看待問題,為什么呢?國外的流化床國內現在先進很多,為什么不學習?也提醒爐排爐廠家,現在即使是國外的爐排爐與國內現在吸收消化的爐排爐可能也是有差距,也得不斷的學習、創新。可能我們這條路,走的比國外走的更好,會超道前進,這個我覺得是有信心的。
徐進軍:首創收購的新西蘭企業,其地理位置規劃確實做的好,與“藍色焚燒”的內容高度契合。新西蘭項目在整個社會的系統管理方面,從社會環境治理的角度來做規劃。其商業合同都是針對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家庭簽訂,而且是一年一簽訂或者兩年一簽訂,業務鏈條方面,收、轉、運、分選、資源利用、處理處置一條龍。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很好的借鑒和應用,這是對社會潮流的一種推動。
如果垃圾處理企業企業真的做到對周圍環境完全沒有影響,相信老百姓也是會理解的,把信息透明公開,共同處理、改變社會環境治理的結構,這樣有利于我們這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江曉華:對于引進一個技術是否能夠引起“彎道效應”,減少時間是可以的,但是要想完全避開過渡的時間是不可能的。對于處理我國家的垃圾,垃圾如果前端處理好了,什么樣的爐型不是主要的。現在所用的技術在不斷變化、變革之中。其因為歐洲、日本等垃圾分選的比較好,熱值非常高,他們采用的工藝跟我們現在采用的工藝總體還是不一樣的。
怎么能夠使促成垃圾去適應爐子?
王元珞:給政府提一個非常好的綜合治理的方案非常重要。錦江希望搭建平臺,把企業聯動起來成為一個互動的共同的聯合體為政府服務。這會是未來的方向。
期望更清潔的燃燒,這是藍色2.0的一種理念,把污染盡可能不要放到后面來進行處理,而在前端把容易產生污染的東西拿出來,例如德國政府規定“所有的垃圾必須經過干化進行預處理完了以后,才能夠進垃圾電廠。”
所謂的“超車”就是我們應該先從理念去努力研發,努力去進行一種商業的設計或者是對整個團隊的設計,形成一種合力,未來在互聯網的時代里面,一定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在環保行業,需要大家的團隊精神,未來的發展一定是靠團隊。
很多的技術、裝備,完全可以把老百姓不分類的東西完全分類。我們提出了一個“垃圾處理中心”的概念,垃圾全部進來,經過預先處理,可用的、可處理的下游東西拿走,剩下來的東西成燃料,中國的垃圾通過這樣的分類以后,約可提高一倍以上的熱值。走出中國垃圾真正的資源化之路,還是需要大家思考的問題。
金鐸:“藍色焚燒”要繼續推進需要多方合作。第一,足于企業本身,不管是競爭力的需要,還是企業發展或者是對社會負責的需要,可以在技術上進行多元化探索;另一方面,藍色焚燒真的要落地,就需要政府這一非常重要的環節,比如付費的環節,還有政府對于垃圾管理政策的不斷細化和推進。
歐洲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是非常成熟的,就為“垃圾適應設備”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如果沒有政府對于垃圾分類的引導和扶持的話,這條路會更漫長、會更艱難;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多維度的共同參與。
徐進軍:在目前中國政府的執政理念下,邏輯很簡單,“你既然做我的事,你就得適應我的垃圾”。從全城市的環境規劃、環境整治服務的角度來規劃垃圾前端分類,再以資本為紐帶,整合各家特長,可能是我們解決目前這種類似困難的方法。
江曉華:垃圾分選給企業來做,可能更合適。垃圾做成IDF以后,還是垃圾,垃圾必須進入垃圾電廠去燒。
關于78號文等政策規定,企業期待“實施細則”
徐進軍:肯定會對投資項目的經濟性產生很嚴重的影響,這是一種后補償機制,損失可能已經產生了。
78號文到目前為止沒有實施細則。很多固定資產是以無形資產計的,前期跟政府很多手續沒有那么精確,沒有發票留下來,70%優惠以后的所得稅怎么交?呼吁能不能在《實施細則》上讓企業減少一點損失。
王元珞:《細則》里頭的解釋還不夠清晰。在實施《細則》上面,有沒有可能跟政府再進一步交流,執行上面做一個可落地、比較現實的,也能鼓勵環保企業踐行。
稅收政策是支持國家需要,有些理念上東西的可能與我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提議通過平臺交流,大家更客觀、更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
江曉華:對于發改委的關于發電量超過280度/噸以后不能享受國家補貼政策的問題,2014年上半年,約12家企業聯合寫了一個東西發給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能源局、價格司等,后來也不知所終。垃圾焚燒行業火熱發展,政府考慮到企業的市場化發展,所以才會在補助方面較謹慎。
對話結語:期待藍色焚燒2.0進一步發展
金鐸:藍色焚燒應該是未來垃圾焚燒的一個未來的方向,所以我們還是會堅持走下去,也相信在這條路上跟我們的同仁們一道在探索的過程中,能為我們行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王元珞:作為垃圾的引領者,所以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也有一份真正的使命去為中國的垃圾藍色焚燒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徐進軍:希望“藍色焚燒2.0”能夠使我們企業站在系統策劃的高度,以高標準的焚燒為核心單元,最大程度的處理好垃圾的環保問題,并發現垃圾的最大價值。
江曉華:等待著“藍色焚燒3.0”的推出。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