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補償模式逐步健全。一是構筑起事前防范、過程控制、事后處置的全過程管控機制。二是推進了環境損耗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逐步向成本完全化過渡。三是合理界定了政府企業責任,政府負責解決單個企業難以解決的跨區域、跨流域問題,企業承擔本礦區內環境恢復綜合整治任務。四是創新了生態治理多元化投融資模式,通過市場機制吸引社會投資進入生態建設領域。
礦產資源市場化配置新模式加快構建。在推進煤炭可持續發展試點的同時,國家批復山西省為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省,全省有序推進了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一是建立了非煤礦產資源交易市場,有效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建立了兼顧各方利益的煤炭礦業權價款合理分配機制,將大部分資源收益留給了地方,提升了煤礦企業清潔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改變了無償廉價使用資源的狀況,初步建立起反映資源稀缺、市場供求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了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扎實推進。一是強化法制政策保障,發布了《山西省“十二五”煤矸石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措施。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每年安排約2.5億元用于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三是強化園區承載,如朔州市固廢綜合利用基地是全國首批12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集聚區。四是打造高端產品,固廢綜合利用從低端初級制磚逐步向中端新型建材、高端化工產品延伸。
采煤沉陷區治理效果明顯。一是夯實組織和制度基礎,省政府成立了領導組及辦公室,涉及的9個市、8個煤炭企業成立相應機構。出臺了《山西省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二是對全省9大礦區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調查摸底,受災群眾全部納入治理范圍。三是創建治理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流程,項目責任到人、即到即辦、限時辦結。全省采煤沉陷區治理累計投入68.7億元,安置受災居民18萬余戶,受益人數60余萬人。
引黃工程分質供水改革初見成效。一是既向工業企業直供黃河原水,又給城郊結合部提供水源,有利于與城市自來水公司形成合理競爭。二是提升黃河水使用效率,國家分配山西引黃每年12億立方米水權,分質供水有利于擴大引黃工程供水量,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三是有效遏制地下水開采,保護和涵養地下水源。四是將水質難以保證的地表水直接用于工業,降低了企業用水成本。
循環經濟試點深入開展。企業、行業、園區、社區、區域等各層面試點深入推進,形成了太鋼、同煤、焦煤、潞安、晉煤等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循環經濟標準體系逐步健全。
煤層氣開發和綜合利用步伐加快。大力推進“氣化山西”建設,加大了煤層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市場開拓和項目建設力度,2013年地面煤層氣抽采量達到30億立方米、利用量25億立方米;煤礦瓦斯抽采量達46億立方米、利用量15億立方米;全省氣化覆蓋人口達到1210萬,占全省人口的1/3。
編輯:陳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