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2014年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剛剛過去的上周,一場席卷我國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霧霾導致多地全“橙”預警。嚴峻環境形勢下召開的全國兩會,注定將成為人民群眾環境訴求和期待集中釋放的公開平臺。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兩會, 2013年中央對于環境保護作出了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環境產業面臨重大轉型升級的機遇,產業界對今年的兩會期待多多。作為中國環境產業有影力的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值此兩會召開之際,推出網上新聞專題【三網談兩會】,該專題一方面關注兩會代表委員對于環境產業的所思、所議、所為,另一方面我們也將對產業內的專家、企業家、政府管理者、以及關心產業發展的公眾的觀點和建議進行收集整理,并通過我們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向政府和社會進行傳遞,與兩會的聲音形成互動,共同推進環境產業的變革。
陽春時節,霧霾當道。人們無奈至極只能霾中作樂:“待我長發及腰,恰逢霧霾蕭蕭,耳邊尚聞君語,遍尋不見心焦”——“斯是京城,陰霾猖狂”!
全國多地遭遇“十面霾伏”,“污染橙色預警”、“重度霾”等字眼頻現報端,惡劣空氣帶給我們深刻警示: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迫在眉睫!如此嚴峻環境形勢下的全國兩會,已然將成為大氣治理問題集中訴求和期待的平臺。而作為行動指南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作用幾何,又該如何踐行?為此,中國大氣網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賀克斌。賀克斌認為,解決抗霾之戰,“關鍵靠技術”,而且需要一個強大的環境服務業來支撐。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賀克斌
“先入軌,再加速”
回望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大氣污染防治的總體要求、奮斗目標和十項政策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賀克斌表示,《大氣十條》是近30年來針對大氣污染控制問題剛性約束最強、措施力度最大的一個行動計劃。“雖然要達到預期的污染減量目的仍困難重重,但我相信,它的實施將促使我國空氣質量變化出現拐點,從污染指數不斷上升轉向逐漸降低,這也將是《大氣十條》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只有先入軌,才能談加速”。
面臨兩大難題 關鍵靠技術
賀克斌指出,《大氣十條》在現階段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有兩大難題,一是“聯防聯控”難。區別于地域性相對明顯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具有流動性更強的跨區域性質,這就對跨省、跨區域在科學支持、政策機制和技術的長期聯動合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現有發展和治理模式轉型難。“當游戲規則生變,如何在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賀克斌說,“《大氣十條》及相關配套政策給予地方政府極大的壓力,對其現有的“唯GDP”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模式形成強勢挑戰”。
賀克斌指出,踐行《大氣十條》的核心是減排,工程減排、(能源)結構減排、政策減排,而如何克服上述難題實現減排?歸根結底,關鍵要靠技術,各類政策法規的研究設計與出臺實施最終都會落實到推動技術應用上面。
環境服務業市場巨大
賀克斌指出,歷來環保市場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由相應的政策帶動形成的,《大氣十條》將會促進對大氣污染防治所需的科學技術方法、數據監測分析等服務產業的發展。據有關研究初步測算,或將帶動相關產業近2.4萬億的投入,環境服務業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賀克斌認為,《大氣十條》會促進環保服務業的發展,而環保服務業的發展又將推動大氣污染治理目標的完成,二者相輔相成。
環保服務業亟待發展,市場各方都需助力,賀克斌對近期上線的
中國大氣網寄予殷切期望。他指出,希望網站能形成一個能實現公眾、政府、企業、科研力量進行秩序性互動的平臺,促進中國環保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助力大氣污染治理的偉大事業!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