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搞環境保護不容易,做環境產業更不容易,做民營環境企業家就更難。
盡管環境保護作為國策有將近30年了,有與計劃生育同樣的地位,但是歷來兩大國策,一手軟,一手硬,軟的當然是環保,因為發展是硬道理,這也是無奈的選擇。
環保只有到了2006年以后才開始真正得到重視,這是環境污染倒逼的結果。當污染減排成為約束性指標進入政府考核,一貫虛擬的環保需求才變成真需求。環保人期盼了20年的中國環保終于開始成為真國策了。20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巨變,因此,如果做環保一定得有耐心,如果耐性不夠你一定在中途改行了。
但是,真需求并比一定就是真市場。真實的環保需求業不一定就催生環境產業,這之間的橋梁就是商業模式。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在世界范圍內基本都屬于政府責任的范疇,環境產業因此就是環保企業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并持續獲益而形成的產業。
除了產業發展所必需的管理、人才、文化等因素外,在環保領域獲得穩定的產業發展還需要經歷五道特有的修煉。
一是產業鏈和服務鏈的選擇
政府從完全自己做環保公共服務,過渡到通過采購服務來實現環保公共服務,已經經歷20年的歷程。而這個歷程至今也并未結束。上世紀90年代初期,環保工作從完全的政府行為開始走向市場。第一階段,政府首先向市場采購環保設備,而投資、工程服務、運營服務政府則通過事業單位由自己來完成,這個時代的環境產業的主要業態是制造業;90年代中期,中國建設體制改革,政府保留環保設施的投資和運營,工程環節進入市場,這個時代的環境產業主流是工程服務;2000年左右,在投資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環保領域的投資體制改革,促使投資環節進入市場,這個時代的環境產業資本為王,政府保留著運營服務環節,投資企業進入了市場;2005以后市政公用體制改革,推動環境設施運營服務的市場化,污水和垃圾設施運營服務進入市場,這個時代的產業特征是以現金流為核心的投資運營產業。
環保服務涉及的服務范圍非常廣,不同環保領域,其產業鏈的過渡并非同步完成,走在最前面的是市政污水處理,已經完成了從設備提供到運營服務的整體過渡,跟隨其后的垃圾焚燒發電領域,基本完成產業鏈過度。但是,絕大部分環保服務領域并沒有完成這一產業過度,目前的環境產業仍然處在產業化發育的初期,產業細分還沒有開始,多種業態會在同一家領先環保企業中并存。桑德環保集團就是一家涉及面最廣、產業鏈最齊全的環境企業,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產業轉型與升級烙印。
二是獲得服務盈利的認可
社會上說起環保,大都認為是公益事業,企業要在公益事業中盈利,并且持續盈利,這一點并不容易被政府和社會所接收,環境產業盈利受到社會非議,不盈利不能持續發展,因此,環境產業有比一般競爭性行業更大的心理壁壘。其實,環保是公益行為,但是這一公益是相對政府服務而言,并非對環境產業而言。也就是說,政府做環保不能有盈利,但是為政府提供環境服務的環境企業是必須合理盈利的,否則就不能持續。類比一下,政府是公益的,但是政府采購汽車是市場行為,不能不讓汽車公司盈利。這個道理環保行業用了20年也未能完成讓社會和政府所理解,在具體服務中經常受到質疑。
這樣的市場背景下,龍頭環境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社會壓力,對一個民營環境企業在環保盈利的爭論中壓力也就會更大,民營環境企業家則首當其沖。桑德作為民營環境企業的領跑者,就是一個典型的在逆境中長大的公司,堅強而執著。
三是不斷的技術和創新挑戰
環境保護所面臨的難題具有太多的特殊性,地域不同、污染物不同、治理對象不同,加上中國高速而密集的經濟增長模式,我們邊發展邊治理,讓中國的環保面臨太多的世界級難題。雖然可以借鑒一些國際經驗,但是許許多多中國特有的環境困境在國際上并沒有現成答案。這就要求領跑的環境企業在不同創新中尋求答案。因此,技術創新成為領跑環境企業的核心價值。
同時,一個優秀的環保企業還需要對未來的環境需求有準確的、前瞻性的預判,事先做出必要的技術儲備,如果一個環境公司能夠20年持續領跑產業發展,市場判斷和與之配合的技術創新都是必需環節。這或許是桑德成功因素的關鍵之一。
四是政策與政府關系
環境企業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其最終甲方是政府,而且是地方政府。在中國,政府公共服務采購的體系遠不健全,諸如土地、稅收、補貼、排放標準等諸多政策因素都是產業收益的核心邊界環節,而這些環節基本由地方政府所確定。因為地域的差異,在每一個環保服務項目上,所確定的邊界都有巨大差異,要靠服務合同來具體約定,而在談判中企業往往處于技術上優勢和權勢上的劣勢。
地方政府的政策水平從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都市,到邊緣縣城,差異巨大。這就意味著環境企業所面對的服務甲方差異巨大,需要適應不同水平的甲方的各種理性與非理性的需求,并且保持合理收益。這需要高超而敏銳的政策能力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能力。
五是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資金來源
環境服務依托環境設施資產的實施。對于快速發展的中國而言,伴隨高速的城市化,投資是環境產業發展的重要拉動因素,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程始終離不開投資與資本的介入。
事實上,環境產業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一個被市場高估的產業,尤其是在資本市場。誰都能體會環保的確實需求,也就都給了環境產業過高的預期。資本市場上環境板塊的PE一直高于均線,給了環境企業融資機會,也給了環境企業巨大挑戰,如果不能及時接通資本市場,可能被競爭對手所淘汰。目前擁有國內外兩個上市平臺的桑德集團,具有較大的融資先發優勢。
敢為人先,敢于擔當
并非所有環境企業都能夠完成這五度修煉,太多的環境企業被淘汰了,留下來的都是領先的環境企業。目前中國環境產業進入全面加速期,未來支柱產業的愿景進一步點燃產業內外的共同期望。
2013年,正值桑德集團成立20年周年,本人作為環保產業的研究者,中國水網作為環境產業的平臺企業,我們見證和體驗了桑德集團20年發展的執著與艱辛,成就與榮耀。桑德是中國民營環境企業的領跑者,而文一波堪稱中國環境企業第一人。以技術創新見長的桑德不僅是中國環境產業鏈和服務鏈最完善的環境企業之一,而且最早融通資本市場的環境企業之一,對資本市場具有深刻的理解。20年桑德見證了演繹了環境產業的幾乎每一次重大變化與升級,是中國環境產業的標桿企業。
目前,中國環境產業總體仍然處在產業化的初期,產業整體上有幾點表現:一是綜合化趨勢高過專業化方向;二是領先企業忙于做大,還來不及做強;三是環境產業使命崇高,產業文化卻沒有點亮。因此,即便是中國最優秀的環境公司,距離世界500強企業仍然差距甚遠。桑德集團作為環境企業的龍頭,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作為行業平臺企業,以及其他產業領先企業,都需要對環境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有所擔當。
謹以此文表達對桑德集團及文一波所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環境企業家的崇高敬意。期待桑德集團在環境產業未來20年發展中的繼續領跑,引領環境產業的新一輪騰飛。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