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9-29 11:1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曉佳
“環境保護不僅僅是行業內的事情,還需要更多的媒體參與進來。” 在《財經》雜志、財經網共同舉辦的“‘綠色改變’——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表達了對媒體關注環境治理問題的期望,并深入分析了環境治理亟需引起社會關注的三個話題。
其一:財權、事權需對等
在我國,所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都談到,最終的環境治理責任是地方人民政府,但事實上地方財權卻很少。傅濤強調,“越是事權在地方的事,地方越沒錢”,即所謂,財權、事權不統一。
環境基礎設施因為施政完全在地方,而無論多有錢的地方政府都沒有“多余的錢”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等,嚴重制約了地方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效率,這亟需引起社會的關注。
其二:借助第三方力量
傅濤認為,環保問題不僅僅是政府去做規劃、做監管,更應該學會利用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力量。政府在目前缺乏監督體制的前提下,進行環境治理運作效率太低,可能花錢多、效果卻不顯著。
環境治理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亟需引入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強調的就是政府采購服務,政府不是自己去做環境治理,而是向社會能夠提供更專業服務的機構來采購環境服務。”傅濤強調,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應該引入政府與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公司的社會關系,即合同環境服務。將環境治理交由社會專業公司完成,而不是由專家、學者或者官員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其三:以信息公開為前提
“如果不讓老百姓知道哪里有排污點、水的排放是否超標、哪里規劃了一個化工廠,提倡公眾參與就是偽命題。”傅濤指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應以信息公開為基礎。
環境保護事業是一種公共服務,公眾擁有參與權,而參與權的基礎是知情權。如果不讓公眾知情就沒有辦法實現真正的參與。政府提倡公眾參與,姿態很高,但做的不夠。合理的信息公開是讓有社會責任的媒體能夠傳播正能量的前提條件。
傅濤認為,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公開是基本原則,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國家安全的信息之外,其他信息都應該公開。他強調,信息公開,才能把目前只有專業人員才會關注的問題變成公眾共同關注、共同討論和提出解決辦法的社會性問題。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