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28 11:26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鄭巖
從1988年我國第一座垃圾焚燒廠——深圳市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建成投產開始,在各種垃圾處理方式中,焚燒的比例顯著增加,2010年垃圾焚燒處理量已經占到清運總量的17%,截止到2011年,我國城市建成垃圾焚燒廠109座,處理總規模達到9.4萬噸/日,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在經歷了政府直接投資、政府特許大型國有企業經營和政府特許經營權市場招標三種商業模式階段之后,垃圾焚燒發電最終形成了以政府特許經營權市場化招標-建設-運營-轉讓(BOT)為主流的商業模式,目前我國已投產的和在建的垃圾發電廠大部分都是這種模式。
2004年3月19日,建設部發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垃圾處理開始實施特許經營管理,主要采用BOT和BOO兩種模式,特許經營期一般在25-30年之間。垃圾發電項目具有前期投資大、運營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目前多采用BOT模式,此模式政府可以用將來按政策征收的垃圾處理補貼費來發揮現實的環境效益,變以前的一次集中支付為分期支付,可以進一步減輕財政壓力,有效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滿足社會對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的需求。可以從國際、國內乃至民間多渠道融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本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放大,而且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項目管理水平、技術水平都會有較明顯的提高。以BOT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重要選擇之一,對于國內民間資本和國外投資者,BOT模式可以為他們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供一個長期的、具有穩定可靠投資回報的投資方式。
隨著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的發展,國內形成了政府主導型企業、專業投資運營型企業、工程投資型企業和中介咨詢類企業四種垃圾焚燒發電的市場投資主體約40-50家,這些企業占據著我國垃圾焚燒發電約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垃圾焚燒發電商業模式,推動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上海環境、北京市環衛集團等企業積極創建政府出資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臺;威立雅環境、桑德環保、光大國際等以運營管理為主,專注于垃圾焚燒發電項目BOT模式的發展;杭州錦江集團、中科通用、偉明環保等以獨立開發技術為基礎,致力于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服務;中化國際、通用技術咨詢、上海金邦等積極拓展垃圾焚燒發電中介和咨詢業務。
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特許經營協議》、《購售電合同》、《并網調度協議》等文件的指導和保障下,垃圾處理收入、上網售電收入、供熱收入、稅收補貼成為垃圾焚燒發電類項目建設與運營的核心收入來源。BOT模式也解決了垃圾焚燒產業化的最后障礙,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解決政府處理垃圾問題的財政資金不足的矛盾,促使我國垃圾發電市場迅速增長,產業步向成熟。但是由于財稅體制的不合理、不同層級政府職能的錯位、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城市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依然很強,垃圾處理費的征收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的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完善政策和管理上的瓶頸,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行業發展問題。
將于2013年1月11-12日舉辦的“第六屆固廢戰略論壇”將就垃圾焚燒政策、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監管等問題展開探討,敬請關注!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