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0-31 15:12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劉懷宇
中國固廢網編者按 近期,由垃圾焚燒廠選址問題引發的爭議此起彼伏:10月中旬,北京南宮垃圾焚燒廠建設遭民間反對,中國環保人士與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展開博弈;廣州花都垃圾焚燒廠選址或開聽證會;9月初,東莞虎門垃圾焚燒廠選址將再次征集民意,群眾表示不反對垃圾焚燒,對選址有不同意見。從技術上講,垃圾焚燒是安全的,目前公眾對此存在誤解,垃圾焚燒廠建設應該如何取得公眾的信任?今年5月起,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開始實施,該辦法是如何推行?實施是否存在困難?補償機制能否解決問題?
名詞解釋
鄰避一詞來自英語,英文原意是“Not In My Back Yard”(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簡稱為NIMBY,故翻譯為鄰避。指的是當政府推行某些對社會整體而言必要的公共建設時,政策的目標地區居民卻強烈反對在當地興建。鄰避現象展現出特定的大眾自我矛盾的態度:原則上贊成政府施政的目標,但該目標的預定地不能與我家“后院”毗鄰。鄰避現象廣泛存在于諸如興建工業區、高架橋、核電廠等許多領域。
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的公共建設項目先后遭到了居民的反對。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建立垃圾焚燒廠、高架橋、變電站等公共設施;另一方面,市民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又不愿意一些公共設施修在自己家門口。這就是典型的鄰避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長期以來,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政府部門只注重補償市民的財務損失,而相對忽略了對市民所遭受的噪音、污水等生態污染進行相應的補償,這也是鄰避事件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
廣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廣州為建設生態城市,將研究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據了解,今年5月起,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已開始實施。這一生態補償方面的破冰之舉目前進展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難?推行生態補償對解決鄰避沖突問題有何作用?
專家認為,廣州嘗試著通過生態補償,或可破冰越演越烈的鄰避沖突,為全省乃至全國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焦點1
生態補償作用到底有多大?
據一名在廣州建設系統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介紹,多年之前,廣州選擇興豐村建垃圾填埋場,選擇李坑建垃圾焚燒廠時,所遇到的群眾阻力極小。“一方面這些地方當時少有人煙,另一方面,當時大家都覺得建這些污染性的基礎設施是為了公眾利益,根本沒人想到應該對受影響的居民進行生態補償。”
近年來,隨著群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包括廣州在內的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污染性公共項目決策中來,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生態補償也成為許多人最重要的訴求點之一。最近確定的廣州同德圍南北高架橋項目,就曾經因為沿途各方利益無法協調,受損者得不到合理補償而一度停滯。
市民黃立川是廣州垃圾處理咨詢監督委員會委員。在他看來,目前垃圾焚燒技術是安全的,只是公眾對此存在誤解,而給予受影響地區居民一定生態補償是推進垃圾焚燒項目的關鍵因素。“不管這些焚燒廠在哪里建,對當地村民的生理、心理都會產生很大影響,政府應該有這個機制,把應該補償的資金補償給村民,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項目。”
專家介紹,在國外,通過合理的生態補償,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一些原本阻力極大的項目得以落地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國內很多項目仍然停留在“決定—宣布—辨護”的模式上,沒有充分考慮受損群眾的利益,很多群體性沖突都是因此而來。
在廣州,生態補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廣州的政府部門也逐漸開始認可生態補償的做法。廣州市建委侯永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與建設垃圾處理設施類似,在當前的形勢下,對于一些確實受到損害的市民,本著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他們一些合理的生態補償,爭取他們的支持,從長遠來看有利于項目的推進。
焦點2
哪些項目可進行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這一提法早在多年前就被提出,但大多是指導性的意見,很難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可操作性較差。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就出臺過《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明確生態補償的原則為: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探索建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研究制定實施生態補償條例,建立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補償機制。
廣東省物價局2006年下發的《關于運用價格杠桿促進環境保護的意見》則提出,要在城市化程度較高的農村人口聚居地和鄉鎮工業比較發達的村鎮,要研究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收費補償機制,促進這些地區的垃圾收集、分類、清運和處理。今年4月25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從今年起,廣東省財政將每年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資金,對生態地區給予補償和激勵。但該辦法主要針對的是生態地區,并未涉及具體的項目如何進行生態補償的問題。
然而,雖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說法已經提出了好多年,社會各界也普遍關注,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適用于具體項目的辦法。
今年5月1日起,《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開始實施。這是省內乃至全國少有的針對具體項目而制定的生態補償方案,有望成為通過生態補償,開啟鄰避設施建設新路徑的破冰之舉。
垃圾處理設施建在家附近可以得到生態補償,那家門口建高架橋帶來噪音是否可以得到補償?附近建地鐵、高速公里也會打擾到自己的生活,是否可以納入生態補償范圍中來呢?
專家表示,廣州關于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補償辦法對類似的鄰避設施項目建設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廣州除了垃圾處理設施之外,還有諸如發電廠、變電站、醫院、高速公路、地鐵、高壓線等項目。這些公共設施可能影響到特定區域居民空氣、水、土壤、噪聲、視覺等方方面面。這些設施是城市規劃中主要面臨的難題之一,都可以借鑒垃圾處理設施的生態補償制度。
焦點3
受益受損范圍如何確定?
據了解,廣州市區生活垃圾主要送往白云區興豐垃圾填埋場以及李坑垃圾焚燒廠處理。市內六區加上蘿崗和南沙均要向白云區繳付生態補償費。廣州生活垃圾(含餐廚垃圾)生態補償費標準定為75元/噸,其中5%用于實施該項目的工作經費。
據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生態補償費7月和次年1月將核算一次。數據顯示,廣州5、6月份的生態補償費已經核算完畢,共約2900萬元。由此推算,廣州每年從各區收上去的垃圾生態補償費可能將達到1.7億元左右。
廣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垃圾處理生態補償主要是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由各區向白云區繳納,未來黃埔的廚余垃圾生化處理項目,蘿崗區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投入運營后,也有望獲得生態補償。
不過有專家提出,像垃圾處理設施這樣,以區為單位的征收辦法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適用于其他鄰避設施。“比如建一座高架橋,可能受影響的只是一個小區的居民,受益的卻是整個區域的出行者,這個補償費用由誰來出?”
除了補償金來源,更受關注的是補償范圍。白云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和鎮過去承擔了廣州絕大部分的垃圾處理任務,生態補償主要是給興豐、穗豐、永興三條村。
但也有附近村民提出,垃圾運輸車輛經過其他村莊,也對其他村莊生態造成了影響,希望也能獲得補償。即使在村內,也有村民離垃圾處理設施遠近,受到的影響大小之分,如何確定受損范圍以及受損程度,這顯然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此,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表示,生態補償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補償范圍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制定。“關鍵在于群眾是否滿意補償方案。”
焦點4
補償金如何運作?
每年高達1.7億元的垃圾處理生態補償費如何利用,這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根據《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如因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等長時間嚴重影響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正常建設運營,市政府可取消受償區當年補償資金額度,并收回當年已經撥付的補償資金。專家認為,如果生態補償費淪落為變相的維穩資金,可能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還有網友則擔心,這些補償費用經白云區政府“轉手”之后,真正落到村民身上的可能大大減少。“應該補給當地的村委,以分紅的形式分給每家每戶。”一名網友認為。
不過專家認為,正是因為垃圾處理設施周邊受影響的范圍以及程度很難界定,所以以分紅的形式很難實現,如何分配補償資金需要完善的實施辦法。
這筆資金到底將用到哪里呢?白云區永興村承擔了重要的垃圾處理任務,該村一名村干部說,很多村民們都很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希望能用補償金來給村民們做一次體檢。廣州市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也表示,今年底廣州市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供李坑焚燒廠周邊9000多村民體檢,村民可以自選體檢項目和體檢醫院,只要醫院具備資質就可以了。不過鮑倫軍并未明確體檢資金是否來源于生態補償費。
廣州垃圾處理咨詢監督委員會委員黃立川建議,政府可以將這筆錢用來給當地居民買社保、醫保以及重大疾病基金,萬一這一項目影響了居民健康,居民們也能有初步的保障。
據記者了解,除了資金補償外,政府部門還正在籌劃將李坑、興豐受影響的居民進行環保搬遷,另選地方將村民搬到新的地方居住。這也是生態補償的另一種方式。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