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消息,受清華大學邀請,日本福岡市環境局吉澤溫局長、福岡大學松騰康司教授一行六人于8月16日抵京,開始為期3天的清華大學—福岡市—福岡大學環境技術交流活動。
17日上午9時,郝吉明院士代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與福岡市政府和福岡大學在能源樓續簽了三方間的《環境領域技術合作協議》。該協議于2002年首次簽署,重點合作領域是固廢管理技術和循環式準好氧衛生填埋技術(福岡方式)。三方在此協議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包括互派留學生、人員互訪、項目合作、參觀考察等。參加本次簽約儀式還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汪誠文和固體所王偉和陸文靜老師。

福岡大學松騰康司教授做為清華師生做講座
簽約儀式后,福岡大學松騰康司教授在清華大學能源環境樓309會議室進行了題為《Concept of Safety Closure and Reuse of Completed Landfill Sites》的講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師生及國環院技術人員近40人列席。

出席研討會的中日嘉賓合影
當天下午,由清華大學主辦,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承辦的《準好氧填埋技術在中國中小城市垃圾處理場的應用研討會》于在清華大學能源和環境樓成功舉行。
準好氧填埋技術又稱“福岡方式”,是日本福岡大學針對厭氧性填埋投資高和好氧型填埋運行成本高的缺點,早在70年代就開始進行研究的新型衛生填埋技術,該技術現已成為日本國內垃圾填埋場設計的標準模式,并成功應用在多個國家填埋場的設計中。
準好氧填埋技術采用不同理念的填埋結構設計,利用填埋堆體內高溫環境造成的內外溫差而產生熱對流,從而為新鮮空氣進入填埋堆體內部提供動力,將堆體外空氣引入堆體內,并在內部形成準好氧環境,微生物在兼氧環境下,甲烷產量降低,有機物分解更加徹底,隨滲瀝液排出的COD濃度也大幅降低;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循環式準好氧填埋技術,使滲瀝液通過專門的回灌收集系統循環送入堆體內,既增加了堆體濕度,促進微生物活性,同時也減少了滲瀝液總量和COD水平。
目前我國縣市級城市已建衛生填埋場的比例不足一半,且已建成衛生填埋場因運營經費和技術、管理水平的限制,多半未配套建設滲瀝液處理站和沼氣收集燃燒系統,滲瀝液和填埋氣直排對周邊環境產生了較大的二次污染。填埋氣中甲烷(含量約30-55%)的溫室化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全國大量的填埋場甲烷無序排放,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重要來源。
循環式準好氧填埋技術在國內的廣泛推廣,即減輕了現有國情條件下中小型填埋場的二次污染問題,也大大緩解了填埋場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經初步的對比測試,與厭氧型填埋場相比,準好氧填埋場所產生滲瀝液中COD濃度可降低20%-50%,甲烷單位時間排放量可減少30-80%,同時由于填埋場在準好氧條件下可實現快速穩定化,封場4-6年后即可開展土地再利用的開發。
從2002年起,清華大學通過與福岡大學聯合設計的方式,已在國內設計完成近15座準好氧填埋場,目前該項技術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由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積極推進之中。同時,由科技部863計劃支持的準好氧填埋技術研究也已由清華大學固廢所組織開展并進入中試階段,2010年將在涿州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示范工程。
相關閱讀:
準好氧性衛生填埋的技術特點:
1) 有效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凈化能力,使廢棄物加速趨于穩定,優化滲瀝液水質
2) 局部厭氧狀態下有機物分解,產生H2S氣體,與廢棄物中重金屬反應生成重金屬硫化物沉積留存在填埋層中,起到穩定重金屬作用;
3) 抑制沼氣的產生,有利于降低地球溫室效應
4) 加速填埋場地的穩定,使填埋地的后期利用成為可能
福岡方式(填埋技術):在我國的技術推廣方面取得了較大收獲,截至目前統計,三方采用聯合設計方式已完成國內各種不同氣候、地理特征條件下的準好氧衛生填埋場約15座。此項工作由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院繼續在國內進行技術推廣和改進。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