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浮梁縣召開新農村建設環境整治垃圾處理現場會,計劃在55個09年新農村建設點,20個歷年新農村建設自然村和9個農村。因地制宜、創新思路,采取“136”、轉運和填埋三種模式,進行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同時明確目標,提出了農村建設環境整治地總要求。從今年起,每年在100個左右自然林探索適合縣情、民情的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長效機制,實現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面上推開,三至五年見成效的目標。真正達到農村“四有三無”的目標;即:污水亂排有人問、垃圾亂放有人埋、溝渠淤塞有人清、畜禽亂跑有人管、房前房后無垃圾散落、村內村旁無垃圾裸露、溝渠水塘無垃圾漂浮。
在首批新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村鳴山新村,這里房屋錯落有致,到處是一派清新怡人的景象,人畜分離、衛生干凈、枝綠水清,是浮梁縣科學規劃、創新思路,推出的農村垃圾處理“136”模式,即,一個主體,以農戶行為為主體。三員帶頭;共產黨、.理事會員、保潔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六種處理方法:農戶垃圾入筒、公共垃圾入箱、有機垃圾入池.無機垃圾入站、建設垃圾入場、其他垃圾入爐。
浮梁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刀切,要求各村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安排住宅,公益性事業設施,生產經營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確保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全環保。目前納入今年整治地農村,必須做到“四有”,一是家家戶戶有三個垃圾桶,分裝有機垃圾,無機垃圾,和可回收物品。而是村級有垃圾處理設施,或建有一爐.一池.一房.一點.即垃圾焚燒爐.垃圾晾曬池.回收儲庫房.建設垃圾堆放點.或建垃圾填埋場.填埋場可建簡易型,但必須配套建沉淀池,可以一村一場,也可以幾個村莊共建。三是有保潔員,要配齊保潔用具,要落實好保潔員勞動報酬。四是有漚肥窖,可以一戶一窖,也可以幾戶聯建,還可以一個村建一個大窖。以扎實推進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使浮梁縣的農村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