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03 09: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果僅從飛機上俯瞰,位于新加坡外海的實馬高島是一片碧藍中的綠色斑點。
到處遍布著墨綠色的布椰樹和菩提樹。孩子們奔跑在潮間帶上,尋找海星、蝸牛和扁形蟲。在西海岸欣賞珊瑚的游客,竟會意外和海豚打個照面。遠道而來的觀鳥者,正為一種名為吉米的大型蒼鷺專心守候。
然而難以想象的是,新加坡唯一一處垃圾掩埋場,就深藏在這片綠色棲息地的土層之下。
和世界上所有的超級城市一樣,上世紀末,新加坡曾面臨巨大的垃圾恐慌。城市人口與垃圾同步暴增,傳統的掩埋場即將飽和。盡管當局采用焚燒法壓縮垃圾體積,但源源不絕的副產品——灰燼,仍然無處遁形。到了2050年,城市的旗幟很可能在垃圾場上空高高飄揚。
于是,新加坡政府制訂了垃圾島計劃,施工者用四英里長的巖堆勾勒出實馬高島的輪廓,并在其中設置了11個防滲漏隔間,一千多萬立方米的容積,足以收納該國從1999年到2040年間的絕大部分垃圾灰燼。隔間中的海水和海泥被抽出后,用特殊材料密封的垃圾被24小時不間斷地填入其中。直至垃圾堆高出海平面兩米時,工人用優質土壤將其覆蓋,撒上草籽,一片綠色從而得以生長。
為了防止垃圾滲漏污染海水,島內還栽種了50萬株紅杉樹。就像礦坑里的金絲雀,紅樹林形成了天然的監測系統,因為這種敏感的植物“只要根部接觸到一丁點污染,就會死亡”。
垃圾島上也許還會開出城市之花,開發商們盤算著如何利用實馬高島,為新加坡創造寶貴的城市土地。
在這座令人驚艷的小島上,垃圾與自然似乎已經成為睦鄰。但是,在Discovery頻道拍攝的紀錄片《生態之城:垃圾處理》中,受命尋找處理全球垃圾最佳辦法的諾貝爾獎得主、能源學家丹·凱門認為,全球暖化和海平面上升,足以讓垃圾列島計劃淹沒于數十年后的海水之中。焚燒垃圾也不可避免地為大氣制造了大量有毒化合物。凱門直言,垃圾島“不可能長期成功”。
化學工程師克里斯·查普曼于是想要模擬太陽表面的氣化過程。他用超高溫電漿將垃圾中的有毒化合物還原為化學成分。除了固態渣外,這種焚化辦法會帶來大量能源豐富的氣體,它們可以制造的免費電力,像金礦一樣在垃圾中閃閃發光。
這無疑是一項安全的發明,但電漿氣化過程所消耗的同樣巨量的能源成本,卻足以讓城市規劃者們望而卻步。
此時,亞馬遜河流域失傳已久的農耕秘密重新回到科學家的視野。那些在叢林中穿行的印第安人沒有化學肥料,但他們總是將磚窯里燃燒余留的炭撒向農田,這卻成為將瘠土變成厚田的“金手指”。
澳大利亞的化學工程師雅莉安娜·道妮發現,和余留炭的原理相同,燃燒過后的有機垃圾也會形成生物碳肥,其表面的蜂巢結構和極強的化學、電解活性,可供細菌、霉菌自由生長,幫助植物吸收養分。
這種黑色垃圾余燼的肥力堪稱神奇,它會使普通土地提升50%的農產量。甚至可以讓一座小花園里的試驗田,滿足全家人的食品需求。
但當道妮采用熱裂解代替傳統的焚燒法制造生物碳肥時,卻更加意外地找到了降低垃圾碳排放的辦法。
由于熱裂解只會使用極少的氧氣,因此垃圾中的碳無法變身有害的二氧化碳,而是轉化為能源豐富的揮發氣體,可以產生環保電力。同時,剩余的碳被封存在生物碳肥里,使農地成為大型的碳存庫,防止二氧化碳進入大氣。
凱門激動地預測,如果生物碳肥的技術得到推廣,那么每個城市都有可能減少21%的碳足跡,圍繞城市的垃圾掩埋場將會消失,冒出滾滾毒煙的焚化爐得以關閉,“生物碳肥脫穎而出”,在垃圾處理戰中“明顯大勝”。
解決生存危機的秘密,竟然就掩藏在曾被遺忘的古代農耕法中;人們隨手丟棄的垃圾,卻是未來的生態之城賴以發展的能量之源。在享受自然和維持生存之間尋回本來就不應被切斷的聯系,也許,只有垃圾做得到。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