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種養結合的農業模式下,畜禽糞便通過家畜-糞便積肥-土壤-作物-飼料完成了循環,并未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畜禽養殖業的污染是在人口快速增長,對畜產品數量和質量需求都增加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季對其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畜牧生產規模大、區域集中、距離農田遠、運輸成本高、產生的糞便不能以資源的形式投入到農業生態系統中,造成生態系統循環受到了嚴重破壞,從而使畜禽糞便成為環境公害。
農牧業嚴重脫節使畜禽糞便得不到充分利用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由于其經營方式、飼養規模和區域布局的重大變化,造成了區域化、專業化、城郊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最終使得農牧脫節,畜禽糞便脫離農業生態系統,由“肥料”轉變成生態環境的“廢物”。
以前的畜牧業為農戶散養,作為副業進行生產,畜禽廢棄物作為肥料被就地消納,對環境的壓力很小,李季說。但是現在的畜禽養殖業社會化、規模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單位土地面積的載畜量也越來越大。出現了養殖的不種地,畜禽糞便不能當作肥料;種地的不再從事養殖,農田靠化肥。再者,農業上使用肥料的季節性與集約化畜禽生產排泄物的集中性存在矛盾,導致非耕作季節畜禽糞便被積壓,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畜禽飼料的利用率低 對飼料中微量元素污染重視程度不夠
氮、磷是畜禽排泄物中最主要的污染源。飼料中50%~70%的N和70%的P以糞尿方式排出體外,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此外,李季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傳統的飼料使過多未被吸收利用的微量元素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其會產生各種潛在的生物學負效應,而且畜禽產品品質的改變及間接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也應受到關注。
我國畜禽糞便處理技術落后 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采用的畜禽糞便處理利用方法有:發酵法、畜禽糞尿漚制產沼氣法、堆制還田法和各種干燥法。以上方法盡管利用部分畜禽糞尿,不同程度地減輕了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但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畜禽糞尿的無害化和資源化,李季說。
他還提出,我國目前對畜禽糞便缺乏有效管理。許多地方的農業部門都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大事抓,但對畜禽養殖場造成的污染重視程度不夠。同樣,環保部門的污染源的管理工作是針對工業污染源,無論是“三同時”制度,還是排污許可證制度均未對畜禽廢棄物污染給予足夠重視。另外,由于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涉及農業、畜牧、環保、衛生等多個部門,對畜禽養殖場的設施運行監管力度很弱。
武紅霞
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