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5-25 14: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周蕓
中國水網專家頻道已于2009年4月改版上線,匯聚了行業內近400名知名專家,涵蓋了各大設計院、學校、排水公司、自來水公司以及政府主管單位。為了拉近專家與廣大網友的距離,中國水網決定定期邀請專家在論壇中為廣大網友“解疑答惑”,畢竟作為行業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即使是高層領導也不可能就技術問題隨時請教專家。
網友(綠茵陳):“你們做的這么多污泥項目大都采用什么技術和工藝?是引進的技術還是自主研發的?設備來源呢?主要是國產還是進口的?”
黃鷗:“抱歉,出國一段時間,這么晚才答復您。現在承擔的項目所采用的技術中熱干化比較多一點,比如清河的污泥干化(已運行)、水泥廠的污泥干化(正在施工)、高碑店的污泥干化(前期);還有采用石灰干化法的,在方莊污水廠內(已經運轉);有一個是采用干化+焚燒工藝的(深圳的)。除了方莊是國產設備外,其余已經采用或擬采用進口設備。客觀地說,發達國家在污泥干化和焚燒方面的技術和設備是成熟的和多種多樣的,也真心盼望我們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污泥處理方面的技術和設備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讓“中國制造”的領域更加寬廣。”
網友(yi藍天):“目前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的成熟技術是啥?與國外技術差距在那?技術發展的趨勢是啥?”
黃鷗:“抱歉,讓您久等。污泥的處理和處置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污泥的處理是采取技術手段使污泥減量、穩定、無害以及形成可利用的資源。污泥的處置是對處理后污泥的消納過程,比如說土地利用、填埋、建筑材料利用、焚燒等。與污水處理相比,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方面起步較晚。污泥消化、機械脫水在國內污水廠使用普遍,對脫水泥餅的后續處理我認為堆肥技術是成熟的,污泥的熱干化技術國內的一些大學和有識之士也在不斷研究并推出了一些設備和技術。其實“跳出”污水處理專業去看,我國其它行業的熱干化、焚燒的理論和技術應該說是成熟的,比如木材、食品等行業的干燥技術,水泥、熱電廠、垃圾等焚燒技術,只是污泥有自身的特性,應用業績較少,我國在這方面取得的經驗較少,適用的設備還不多。”
“技術發展趨勢我個人還不好評價,對于污泥來說,“處置決定處理”,即在分析污泥特性后采用什么樣的處置方式決定采用什么樣的處理方法,我國地域廣闊,有些地區農田、林地廣闊,如果污泥的有害物質不超標,采用堆肥技術也許是當地經濟有效的方法;對于大城市,結合城市其它資源采用干化、焚燒或協同處置(如送到熱電廠、水泥廠焚燒)應該比較合適。”
網友(花開的聲音):“請問黃總,對于市政污泥,您推薦哪幾種處理方式?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大概有多少?”
黃鷗:“這是需要因地制宜考慮的事情,最好是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先確定好污泥的處置方式(也不一定唯一),再根據處置方式的需要來選擇處理方法,也就是說搞好污泥的處理處置規劃。我認為這是現階段需要加強的內容,無論是在排水專項規劃中還是單獨做污泥的研究或規劃,都很需要。以下是我總結的幾種污泥處理方法的總投資指標和總成本,供您參考。1、堆肥:25~30萬元/噸脫水污泥,總成本90~110元/噸脫水污泥;2、石灰干化:10~15萬元/噸脫水污泥,總成本90~110元/噸脫水污泥;3、熱干化:35~45萬元/噸脫水污泥,總成本230~280元/噸脫水污泥(主要取決于熱源的價格);4、污泥干化+焚燒:40~70萬元/噸脫水污泥,總成本差別范圍較大,與污泥的熱值、需補充燃料(如果需要的話)的價格有關;”
網友(wlcyb):“請問黃總:目前國內的生活污泥大多含有重金屬,而目前大多把污泥干化做成水泥。請問此類水泥是否有害,水泥經雨水沖刷之后是否會造成二次污染?國內開展污泥處理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運行后除了運行費用之外,如何保證工程運行穩定,原有的污泥干化工程似乎都運行不穩定。”
黃鷗:“污泥中的重金屬和任何進入到水泥熟料中由原料帶入或其他工業廢棄物帶入的重金屬一樣,因經過高達1450℃高溫并長時間煅燒,將固化在熟料穩定的四面體晶體結構中。這是經過實踐并得到中國權威檢測機構長期跟蹤檢定的結論。只是利用特定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和污泥,必須考慮它的最大處置量。只要在合理的量的前提下,水泥的質量是安全的。”
“關于您提的國內污泥處理面臨的最大困難這個問題范圍比較廣,我認為國內對于污泥處理處置所采取的行動還是比較晚,缺乏系統規劃,所以感覺污泥是個頭痛問題。”
本次活動得到了網友以及專家的大力支持,中國水網專家頻道也會將“專家論壇解疑答惑”的活動繼續進行下去,下期主題敬請關注水網論壇,如果您有好的提議也可以發郵件到paper@h2o-china.com,一旦采納會獎勵200金幣。
“專家論壇解疑答惑”第一期網址:http://bbs.h2o-china.com/thread-237610-1-1.html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