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5-07 09:15
來源:
作者: 薛濤
據我所知,燃氣公司效益大大好于自來水公司(這個領域從來沒有財政補貼依賴,因此不鳥PPP這壺,其實是趨近私有化水平的狹義特許經營),這里已經在嚷嚷繼續加強價格市場化了。
供水價格的公益屬性導致環境成本嚴重低估和企業服務升級的無以為繼。
更甭提依賴財政的環境公共服務類價格了,無論污水還是垃圾收費。
沒有合理的價格機制(哪怕是更透明科學的補貼機制),無論公營服務還是PPP,系統都是殘缺的。
E20研究院將繼續在這些方面努力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
附:
破冰居民氣價:“要改,就是現在”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eo記者 馮潔 發自北京、廣州
“氣荒”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份清晰的天然氣行業問題清單。
然而,問題全面暴露后,一個無法回避的追問擺在了眼前:在天然氣領域諸多亟待改革的事項中,合理、可行的改革步驟是什么?
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的通知。這一儲氣、調峰領域的重磅政策,是貫徹落實油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第一個配套文件,也是意圖制度化緩解“氣荒”的最新政策成果。
儲氣調峰改革破局后,居民與非居民氣價并軌會是下一個突破口嗎?油價已回歸上升通道,改革決策者能否把握住轉瞬即逝的并軌時機,一舉打破天然氣價格“雙軌制”的最后堅冰?
這將取決于最高決策層對經濟領域改革的優先性排序,和對能源領域“科學保民生”的認識。
01
氣量之爭:限供VS轉賣
2017年11月下旬,北方大部分區域的供暖季才剛剛開始,緊張氣氛就達到了高潮。增產有限、需求超預期、LNG接收站滿負荷運轉,此時又遭遇占中國進口天然氣40%的中亞天然氣大幅減量。
面對這一情形,中石油啟動了應急預案,開始壓減供給下游的天然氣量。身為中亞天然氣的進口方和中國70%消費氣量的供給商,中石油壓減供給只是常規動作,應對“氣荒”也并非第一次。
只是這一次,“氣荒”引發的“心慌”前所未有——不止工商業,居民用氣也一度供應緊張。關于居民用氣緊張的原因,上下游各執一詞。
“城市燃氣借保民用之名,左手低價拿氣,右手高價轉賣。”上游企業如是說。
“上游的氣量向直供用戶傾斜,出售給下游的居民氣量不足。”城市燃氣如是說。
長期以來,上下游之間在多個問題上意見相左,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管輸費之辯——為何30公里的城市中壓管線管輸費,比3000公里的西氣東輸高壓管線管輸費還高?
盡管有分歧,雙方依然能在現行市場環境和價格機制下形成妥協。而現在,這一微弱平衡已被打破。在保供最為緊張的時刻,爭議也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到底是限供,還是轉賣?
事實上,上下游有關居民氣量的爭執由來已久。
eo了解到,中石油曾于2013年、2015年兩次聘請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城市燃氣企業的用氣結構、民用氣數量做過審核。
供氣商發起居民氣量審核的兩個年份,也正是天然氣門站價格調整之年。2013年調價的核心是實行門站價格管理,并區分存、增量氣以實行不同價格。2015年4月,通過增量氣降價、存量氣提價的方式,實現了存、增量同價。2015年11月的氣價調整則是非居民門站價格直降0.7元/立方米。
這一由中石油發起、城市燃氣企業應予以配合的氣量審核,依據的是2013年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天然氣價格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1246號)。這一文件中涉及居民氣價的條款中,對用氣結構、用氣數量的爭議解決也有規定。
不過,在有審核依據且已審核完畢的情況下,相關結果并未公開,而價格監管部門也未針對居民氣量的爭議做過專門調查。這一現狀,讓上下游兩方的說法都缺乏證據支持。
“到底是限供還是轉賣,外界無從知曉。”一位天然氣行業人士表示,“問題的根源在于居民與非居民用氣價差形成了一個套利空間,而且雙方都有套利可能,最可行的做法是把居民氣價調整到合理位置,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縮小價差。
02
價差之痛:低價優先違背價值規律
2010年以來,大部分省份居民門站氣價一直未作調整,價格水平明顯偏低。
根據eo的 梳理,從全國29個已通管道天然氣且執行門站氣價管理的省區來看,居民用氣門站平均價格在1.4元/立方米左右。這一價格,與1.7元/立方米左右的非居民用氣門站平均價格相比,低了0.3元/立方米左右,甚至比國產氣供應成本還低,更不用說與進口氣比。
“不能忽視價格形成機制中,價格失靈和不同能源品種價格失配而導致的能源行業結構性失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指出。
于2012年底開始施行的《天然氣利用政策》(修訂版)中,天然氣用戶被明確分為優先、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其中,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氣和集中供暖用氣兩項,在保供序列中處于優先級別。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