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7-03 15:06
來源: 給水排水微信
作者: 高雅麟
智慧水務從它的實質內容而看,經歷了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數百年的發展歷程,到目前“智慧水務”的概念,彰顯了當前鮮明的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并非常清晰地向我們展示著充滿物聯網特征的未來發展趨勢。我認為,一個概念的產生本身也是一個價值,它的價值在于,從概念到理念,再從理念到信念,從而形成了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智慧水務”成為熱辭,是水務行業歷經數百年發展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如何客觀地看待智慧水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水務從業者值得關注的問題。近期,筆者寫過三篇文章:《關于智慧水務的哲學認知——智慧如何引領水務》、《于無聲處聽驚雷:智慧水務的痛點,難點與拐點》、《智慧水務的望遠鏡與顯微鏡:淺論智慧水務的框架力與解決力》,對智慧水務作了一個粗略的闡述,也引起同行的一些關注。應給水排水雜志社的候培強博士要求,筆者再試圖從應用角度來觀察智慧水務,并作一些不成熟的設想與展望,以期同行們有一個更為全面與深入的認知。
智慧水務的歷程:從“制造”到“智造”
智慧水務要解決的第一問題是水務企業的直接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制水排水的生產過程必然也經歷著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也不斷彰顯著從傳統的“制造”逐步向現代的“智造”向發展軌跡。不妨從發展的過程中看它存在的三張面孔: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名稱不同,甚至并不是高級階段與低級階段的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名稱,其實質沒有改變,那就是:無論是給水還是排水,其發展的要求必然是:更有保障,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因此,我們不妨從簡單的發展歷程,來審視“智慧水務的”前世今生。
一、1946年,美國提出了自動化自動化是指是指:完成了從制造到“智造”的改變。在形式方面,替代了人的體力勞動,輔助(但不是代替)人的腦力勞動;功能方面,自動化目標體系是多方面的,是一個有機體系;在范圍方面,不僅涉及生產制造過程,而是涉及產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過程。在水務行業,最典型的應用就是:自動加藥與自動計量泵,改變了手工加氯與手工加藥的原始工作方式,并逐步升級為水廠生產監控系統。
二、19世紀60年代,日本提出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由此可見信息化強調信息的綜合利用,是生產自動化和管理自動化的總和。在水務行業中,信息化的提出,使企業在生產自動化的基礎上,朝管理自動化上邁進了一大步。辦公怎么化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公司調度管理系統、客戶服務系統、營業收費系統、管網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三、1988年,美國提出數字地球概念數字化系統是指: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將生產和管理中的各種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信號,并將這些信號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處理、應用,實現對企業生產運行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全人員的控制和管理。“數字水務”也應運而出。
與水務公司相對應的是各系統中原來使用模擬量方式處理的過程,升級為用數字量處理和顯示,大大提高了處理效率和精度。數字化的概念提出后,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和處理,以及定位、定量與定性分析顯得尤其重要。在大數據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吐故納新,就上升到“智慧”狀態的基本要求,信息轉化為有效信息,形成凈化的,有序的信息流,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智慧水務是將數字化、智能化、規范化進行了整合,從而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面發展。非常清晰地體現了從”制造“向”智造的發展趨勢。
智慧水務未來:從實用到慧用
從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概念的發展可以看出,不同的名稱只不過是屬于不同時代、不同側重面提出,無論是內容其實質如何變化,其應用性的特點卻永遠沒有變。沒有應用就沒有價值,哪怕它是一個概念。所謂實用,就是解決一些行業本身,或是企業本身存在的難題。比如:某水務集團公司擁有各地上多家項目公司,地域分布廣泛,運營管理水平不一,集團難以做到全面監管。為改變現狀,集團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條件實現對運營環節的監管,做到水務生產運營信息化管理,從而實現優化調度、節能降耗、整合人才隊伍,建立診斷平臺,以促使集團精細管理,快速發展。這是智慧水務實用層面體現。
所謂慧用,是實用的升華,除了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之外,它的實用價值借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的翅膀,得以突變,在更廣泛的應用。為此,筆者試圖談幾點設想或展望,也由此一定程度上反映智慧水務的一些正在顯示或將會顯示的特性。
1、生物圈觀點的引
入關于智慧水務的認知,智能工具與相關軟件的發展毋庸置疑,已經成為或將會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主流。在水務行業中,污水處理業務中首先得到較快的應用。污水處理的生化處理系統的應用特點,對生物菌種的研究,必然融入到智慧水務的體系中來。以菌種為代表的生物研究領域,必將與智慧水務的的軟件系統高度融合。
生物特征軟件包,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生物特征的軟件開發,將成為跨界合作典型案例,若能把握先機,必為業內霸主。如果有成熟的產品,也將成為對水質安全監控的主要手段。那時候,水質監控絕不僅僅是一些具體數字化的指標。如污水處理廠的出達標排放,以及自來水廠進廠水、出廠水的監控,不再是具體的數字指標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生物特征方式也將成為監控與評價方法之一,也將成為智慧水務體系中典型的“慧用”特征。
編輯: 李曉佳
水視點網創始人、物產中大集團正職級研究院副院長、戰略部副總經理,曾任物產中大公用環境投資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浙江物產萬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江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溪市錢江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